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7页 (第1/2页)
傍晚,绿豆植株已经被晒干,豆荚开裂,透过缝隙能看到里面的豆子。谢莹将绿豆与玉米都收了起来,这离山洞太远,现在又失去了天气预报的帮助,万一晚上下雨就糟了。 收完东西,她才回到山洞。 成汉两人已经在那等着了,忙碌的阿工也在,大棚的图纸已经画好了,也录入了阿工的系统。 图纸有两份,一份是把整个山谷都围起来,建立一个大棚,统一管理,这样可以节省材料。还有一份是分成好几个大棚,可以按照棚中不同作物的需求调节温度和湿度,让作物能有更好的生长条件,缺点是费材料。不过谢莹已经事先购买了双倍材料,这点不用担心,所以谢莹选择第二种。 接下来就交给阿工了,不过材料太过旁大,阿工的空间储存不了,谢莹只好先将一部分材料交给他,让他尽快施工。 大棚是升降式的,平时不用时就埋在地里,需要时再升上来。阿工先要进行是地下部分。因为大棚分成几个建立,埋在地下的部分就不用太深,根据要建设的大棚大小,一般只要深入地下二三米就可以了。 这个深度对阿工来说并不难,他一个晚上就按照图纸上标注的把地给挖好并上好保护层和防渗层。张江明一夜没睡,跟着他一边帮忙,一边观察,直到阿工失去能量停工为止。最后还是他把阿农带到阿工身边,让他分享了阿农的一半能量才能在天亮前完成这么多工作的。 接下来在谢莹他们晒作物的同时,张江明和阿工阿农他们两个机器人一起铺设大棚上升的轨道,当然阿工是主力,张江明和阿农是能量搬运工和备用能量的助力。 轨道是阿工边制作边铺设的,需要的能量十分巨大,他一个机器人的能量支撑不了,需要阿农的帮忙才能持续不断地工作,不然就需要不停的停下充能,消耗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工作。 即使在一人一机器人的帮助下,阿工的轨道铺设也将近一天一夜的时间,还好最后的棚面拼接只花费了一点时间。刚好赶上她们在第二天的早晨出发去首都的时间。 我们最多一个星期就回来了,你们两人要照看好小怡姐弟俩,照我说的把阿农收获的食物储存好。 谢莹上车前对李文仔细交待他们离开要做的事情后,就出发了。 他们带上了成汉和张江明两人,这两人要回首都拿些东西。 下午在过临省J市时,他们看到路上飘起了大朵大朵的雪花,即使在温暖舒适的车内也能感到外界的寒冷。午夜过省交界线时,能见度更是只有五米,如果靠人眼来开车的话,这路无法开的,还好他们有艾其,一个智能驾驶系统,她能扫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