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1页 (第2/2页)
进和文革的严重破坏后,越来越把苏联视为危险的对手。 在欧洲使用的遏制原则在亚洲证明并不奏效。在欧洲,战争导致经济危机,就会威胁和破坏传统的国内政治制度,就会出现不稳定。但东南亚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这些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尤其是南越,历史上从来就不是一个国家。 美国试图在做出军事努力的同时,加紧开展政治建设,以缩小差距。美国一方面与北越主力打常规战,另一方面与越共游击队打丛林战,还要在这个数世纪以来不知自治和民主为何物的地区大搞政治工程。 经过一系列政变(其中1963年11月那次政变实际上受到美国大使馆的鼓励,并得到了白宫的默许,期望军事统治能够带来更加自由的体制),阮文绍将军崛起为南越总统。冷战之初,南越政府的非共产主义倾向曾让美国相信应该支持它,以防范苏联的图谋。可是现在,在一片相互指责中,南越(在血腥内战中)未能成为运转良好的民主国家,反而遭到激烈的谴责。一场起初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支持的战争,一场被美国总统提升到普世自由和人权原则高度的战争,现在却被当成美国道德迟钝的独特证据。不道德和欺骗等指责满天飞,野蛮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形容词。美国的军事介入被说成某种精神错乱,反映了美国生活方式的深刻缺陷。肆意屠杀平民的指控成了家常便饭。18 美国国内有关越战的争论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伤痛。在涉足印度支那事务的历届美国政府中,有许多官员充满智慧、廉洁正直,但他们突然被指控为可耻的傻子和骗子。这些争论起初还是关于可行性和战略的理性辩论,最终却变成了街头游行、恶语谩骂和暴力行为。 批评者正确地指出,在战争开始阶段,美国的战略极不适应非对称冲突的现实。轰炸时断时续,以测试河内的谈判意愿,但结果常常造成僵局。美国动用的武力足以招致谴责和抵抗,但不足以坚定对手进行严肃谈判的意愿。越南僵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冷战渐进升级理论的后果。尽管核超级大国对峙时这一概念运用得体,但它并不适用于与采取游击策略的对手进行非对称冲突。有人希望经济改革与政治演变相互促进,但事实证明这在亚洲行不通。这些都是可以严肃辩论的问题,但不是诽谤中伤甚至在抗议活动中袭击大学和政府建筑的理由。 远大志向的破灭摧毁了自信,而失去自信后,执政者变得手足无措。此前负责美国外交政策的领导人尤其对学生的怒火感到痛苦。由于年长者的不安全感,懵懂青年的正常不满变成了有组织的发泄愤怒,造成了全国性的精神创伤。民众示威愈演愈烈,约翰逊总统(他依然把这场战争说成是保护自由人民、抵抗极权主义的行动)在任最后一年公开露面仅限于军事基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