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5页 (第1/2页)
他们谈论和平主义,谈到欧洲国家之间的和平。白里安和张伯伦正相互拥抱hellip;hellip;这一切毫无意义。根据欧洲历史,我们知道,每次签署条约,规定重新部署军队准备打一场新战争,这种条约都被称为和平条约hellip;hellip;之所以签署(这些条约),都是为了描绘下一场战争的新要素。67在斯大林的世界观中,决策取决于客观因素,而非个人关系。因此,战时同盟之间的友好是主观性的,会被胜利带来的新情况取代。苏联的战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为不可避免的摊牌做好准备。这意味着把苏联的安全边界尽量向西推进,并通过各国共产党和特工行动削弱安全边界之外的国家。 但在战争期间,西方领导人不愿承认这样的评判:丘吉尔是因为需要与美国保持同步;罗斯福是因为正在倡导维护公正持久和平的全面规划,实际上是要推翻昔日的欧洲国际秩序。罗斯福既不支持势力均衡,也不赞成帝国复辟。他的公开计划号召确立和平解决争端的规则,并要求主要大国(即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等四大警察)共同努力。在遏止破坏和平的行为方面,美国和苏联尤其要起带头作用。 查尔斯middot;波伦当时还是一位年轻的外交官,担任罗斯福的俄语翻译,后来成为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设计师。罗斯福曾经说:美国人深信其他人都是lsquo;好人,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对你好。查尔斯对此不以为然: 他(罗斯福)觉得斯大林对世界的看法和他差不多,认为斯大林的敌意和怀疑hellip;hellip;来自革命后多年来其他国家对苏联的怠慢。罗斯福不明白,斯大林的敌意是基于深刻的意识形态信念。68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能够让本来中立的美国人民去支持一场很少人认为必要的战争,证明他极其精明,不会上当受骗,哪怕面对老谋深算的斯大林。69这种解读认为,罗斯福是在迁就这位苏联领导人,以便争取时间,不让他与希特勒单独签订协议。他肯定知道或者马上就会发现,苏联的世界秩序观跟美国是对立的。民主和自决可以激励美国民众,但最终莫斯科不会接受。这种看法认为,一旦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又毫不妥协,罗斯福就需要拿出对抗希特勒的决心去团结那些同样坚决的民主国家。68 伟大领导人在大事上的态度经常表现得模棱两可。约翰middot;Fmiddot;肯尼迪总统被暗杀时,他是正要扩大美国对越南的投入还是要从越南撤出呢?一般而言,批评罗斯福的人不会指责他天真。最可能的答案是,像他的国民一样,罗斯福对国际秩序的正反两面也是犹豫不决的。他希望和平建立在合法性上,也就是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