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2页 (第1/2页)
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在世界各国只有4位大使,这是它自己的选择。它还和美苏两个拥核的超级大国都处于对抗状态。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毛泽东认识到,就连中国人民经受了几千年考验的忍受力都已经被文化大革命消磨殆尽。他企图通过整肃思想和无畏不屈来吓阻外国干预,但中国的孤立却正可能诱发这样的干预。1969年,苏联似乎蠢蠢欲动,要对中国发动攻击。毛泽东甚至把所有部委都疏散到了各省,只留下周恩来总理镇守北京。对这次危机,毛泽东的反应正如他的风格,出人意料地来了个急转弯。他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中最无法无天的行为,派军队取代了红卫兵,而把他的这支突击队分配到农村,让他们和先前遭他们迫害的人一道从事劳动。为遏制苏联,他开始接近此前千夫所指的敌人;美国。 毛泽东认为,和美国修好将使中国不再孤立,给其他对中国敬而远之的国家提供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理由。(有意思的是,就在我为初访中国做准备的时候,美国中央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分析报告,认为中苏之间严重的紧张关系使得美中关系有可能缓解,但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倾向会阻止美中关系在他的有生之年实现缓解。11) 无论革命多么波澜壮阔,其成果都需要巩固,最终都要从激昂的热情转为可以持久的状态。这就是邓小平所起的历史性作用。毛泽东去世两年后,邓小平复出。他迅速推行了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为了实现他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释放出了中国人民巨大的潜能。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加速这一令人瞠目的变化;尽管不一定是出于真诚的信念;中国加入了国际组织,接受了世界秩序确立的规则。 然而,中国尽管加入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的心态非常复杂。这要归因于它是怎样被推入国家间体系的。中国没有忘记,当初它被迫与现存的国际秩序接触时,所受到的待遇与它对自己的历史定位天差地别,事实上也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矢言遵守的原则南辕北辙。听到外国敦促中国遵守国际制度的游戏规则和责任的时候,许多中国人,包括高级领导人,会本能地想到中国并未参与制定这个制度的规则。对于要中国遵守自己没有参与制定的规则的要求,中国人经过斟酌后同意了。但是,他们期望国际秩序有所发展,使中国得以作为中心角色来参与将来国际规则的制定,甚至修改现有的一些普遍规则。他们早晚会采取行动实现这一期望。 在等待时机来临的同时,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渐活跃。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现在每一个国际论坛都积极寻求它的意见和支持。同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秩序中许多国家的做法一样,中国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来提高自身的声望,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