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8页 (第2/2页)
教的影响越过了地理分界线,印度教和儒家的治国理念都传到了东南亚。但东亚和南亚的两个帝国之间由崇山峻岭和茂密森林构成的屏障难以逾越,直到20世纪之前,它们之间从未发生过战事。蒙古人和后来的入侵者进入印度次大陆是借道中亚,不是经过喜马拉雅山的山口,而且他们也没有到达印度南部。亚洲的不同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历史上亚洲构建的地区秩序没有一个是以威斯特伐利亚的主张为基础的。欧洲的秩序支持国家间的力量平衡。这里的国家指的是边界清晰、彼此承认法律上平等地位的主权国家。但历史上亚洲的政治强国所依照的标准却比较模糊。一直到进入近代很久后,受莫卧儿帝国影响的内陆亚洲、俄罗斯、伊斯兰世界与中国的帝国朝贡制度在亚洲仍然同时存在。中国的朝贡制度向外传到了东南亚,那里的国家尽管在治国方法上深受来自印度、把君王视为神明的印度教教义的影响,但同时也接受中国自居为万国来朝之中心的理念。 现在这些传统的理念碰到了一起。各国关于它们走过的历程有何意义,对21世纪世界秩序能提供什么借鉴,仍然意见不一。在这种情况下,实质上出现了两个均势,一个在南亚,一个在东亚。二者都不具备欧洲均势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平衡者;即只要转而支持弱的一方就能实现平衡的国家。美国并未把目前南亚内部的均势主要作为军事问题来对待。它必须在外交上有所作为,推动重建地区秩序,以防出现真空,因为万一出现真空,将不可避免地把阿富汗的所有周边国家都卷入地区性对抗。 |第六章| 通往亚洲秩序之路:对抗还是伙伴关系? 亚洲国家最广泛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认为自己是新兴的或后殖民时代的国家,都努力通过突出自己的国家特点来克服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后果。这些国家都坚信,历经几个世纪西方超乎常规的异军突起,现在世界秩序正再次趋向平衡。但它们从自己的历史进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大不相同。不同国家的领导人在确定本国核心利益的时候,借鉴的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向往的是不同的黄金时代。 在欧洲18世纪和19世纪的制度中,维护均势;也就是现状;为人所称善。而在亚洲,几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有的内在发展动力。亚洲坚信自己正在崛起,认为世界尚未完全给予它应有的重视。尽管没有国家挑战别国的主权和尊严,各国均宣布致力于非零和的外交,但许多国家同时追求树立国威,这本身就给地区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动荡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亚洲各大国均储备了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武器,远超19世纪最强大的欧洲国家,一旦发生误判,后果不堪设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