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秩序_第56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6页 (第2/2页)

或反共之外就没有别的积极可为的作用吗?我们是思想的领袖,我们给世界提供了各种宗教和众多的财富,难道我们竟落得只能跟随这个或那个集团,成为这个或那个党的逢迎者,执行它们的意志,只能偶尔提点儿想法吗?这对于任何有自尊心的民族或国家来说都是最大的轻蔑和侮辱。我无法忍受看着亚洲和非洲的各个伟大国家才摆脱了奴役的桎梏获得自由,却又受到如此的轻蔑和侮辱。38印度拒绝它所谓的冷战的强权政治,说到底是因为它认为两大阵营的争端不涉及它的国家利益。印度不会为了欧洲分界线上的问题去挑战仅仅几百英里开外的苏联,它也不想刺激苏联和巴基斯坦联手。印度更不会因为中东的争端去冒惹怒国内穆斯林的风险。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问题上,印度均不做表态。印度领导人决心紧随他们眼中发展中世界的进步潮流,而且绝不肯冒险触犯苏联这个超级大国。

    尽管如此,印度还是在1962年和中国发生了边境战争,并和巴基斯坦打了4场战争(其中1971年的印巴战争是在印度不久前和苏联签署的防卫条约的保护下进行的,结果是印度的主要对手被分裂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个国家,大大提高了印度的全面战略地位)。

    印度在寻求不结盟运动的领导地位时,所遵循的国际秩序概念与现有的全球和地区级的秩序概念相一致。这一概念的内容是正统的威斯特伐利亚原则,与历史上欧洲关于均势的分析相契合。尼赫鲁把印度的理念定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些原则的名字虽然来自印度的哲学概念Pancha Shila(共处的五项原则),但它们其实是在威斯特伐利亚模式的基础上为主权国家的多极秩序提出的更高尚的原则:

    1.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 互不侵犯

    3. 互不干涉内政

    4. 平等互利

    5. 和平共处39

    印度提倡世界秩序的抽象原则,同时也在地区一级确定了印度的安全理念。正如早期美国领导人在门罗主义中注入了美国在西半球特殊作用的概念,印度实际上在东印度群岛和非洲之角之间的印度洋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特殊地位。像18世纪和19世纪期间英国对欧洲所做的那样,印度努力防止在地球上这块广袤的地区出现占统治地位的强国。早期美国领导人宣布门罗主义时并未征求西半球其他国家的同意,印度在它特殊战略利益所在的地区推行政策也只遵循它自己确定的关于南亚秩序的定义。虽然美国和印度在冷战期间经常发生意见冲突,但苏联解体后,两国对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