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逆袭:最强女首辅_第29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5节 (第1/2页)

    第433章 :跛脚七叔(2更)

    程卿是把自己收到的‘礼物’入账了,她估计程知绪肯定也收到了,人家也是吏部大员,临清的商人们不会厚此薄彼,肯定也要讨好程知绪。

    一路上,程知绪不止一次和五皇子唱反调,立场却是为五皇子好,五皇子虽然更愿意和程卿亲近,对程知绪也并不冷落厌恶。

    程知绪会不会留下自己那份‘礼物’,程卿不确定。

    但就算程知绪要收下,也不会让程卿抓到把柄……心思深沉的老狐狸一个!

    船队真要起锚,岸上一群人追了上来,吵吵嚷嚷的请求停船。

    五皇子让人去问问怎么回事,过一会儿,却是俞三进了船舱,脸红得像猴子屁股:“殿下,是有人要捐粮赈灾。”

    “捐粮?”

    五皇子一下从椅子上站起来,“捐粮是好事呀,俞百户这样,可是另有隐情?”

    俞三不好意思说。

    五皇子决定亲自去看看,程卿也跟着下船。

    捐粮的人并不是临清城的,甚至不是东昌府的,而是从山东别处赶来,牛马牲畜套着板车,摆出长长的队伍,总共运来了一万石粮食!

    领头之人穿长衫,风尘仆仆,见了五皇子礼数周全。

    五皇子一问,总算知道俞三为什么脸红。

    捐粮的就是山东俞氏,押送粮食到临清码头的,是俞三的族叔,人称俞七老爷。

    俞氏是当地大族,名下有不少土地,这次淮南旱灾,就筹措了一万石粮食,准备从临清码头出发,进了城就听说了朝廷派去淮南赈灾的五皇子也到了临清,俞七老爷就赶紧追了上来。

    俞三当时正在甲板上和崔彦说话,冷不防与岸上的俞七老爷四目相对,下巴都快惊掉了。

    他第一反应是躲起来。

    可俞七叔是来捐粮的,俞三能躲到哪里去?

    先前俞三和锦衣卫校尉捐银子,五皇子不愿意声张,这下俞七老爷代表族里捐一万石粮食,俞三就是想低调都不行。

    俞三是非常爱出风头的性格,但不是想出这种风头!

    俞家捐粮,大家看俞三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崔彦调侃道:“这是好事啊,你脸红什么?”

    的确是好事。

    至于俞三为何会脸红……程卿猜,俞家这一万石粮食,起码有一半是为了俞三捐的,因为俞三要跟着五皇子去淮南赈灾,俞家希望俞三能安全?

    京里那么多王公贵族,哪个名下没有大片土地。

    俞家是可以不捐的,捐这么多粮食,在皇帝眼里是好事,却不会讨其他大人们的喜欢。

    程卿冲俞三招手,“你不和你族叔说说话?”

    五皇子在感激了俞氏的慷慨后,也把空间留给了俞三叔侄。俞三耸搭着脑袋,和俞七老爷走到一边说话。

    程卿都没见过俞三这幅样子。

    “俞家说还能筹措更多的粮食,但需要时日。如果乡绅们都像俞家和临清富商们一样慷慨解囊,淮南的灾情解决起来会更快。”

    五皇子感叹。

    程卿没说话。

    这种事朝廷肯定要占主力,其次就是各地达官贵人。

    大魏多数的财富,包括土地,其实是掌握在极少数达官贵人手里,达官贵人还能各种免税免役,老百姓们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哪里有天灾人祸,再叫老百姓掏钱救灾,肯定不行。

    国库为何不宽裕?

    因为大魏在向一群穷人征税,用最底层百姓身上掏出的钱,养官员养军队,却对富裕的士绅阶层实行免税……还有商人,用大把的银子送礼拉关系,真正要交的税却不多。

    程卿明白,但程卿不敢说。

    朝廷里的大佬同样也明白,然而大佬们都是既得利益者,自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会去改革。

    改革先锋者,历来都死的很惨。

    程卿一个人不能和所有人对抗,她若是提出要改税,得罪的是整个掌权阶级,大家会合力排挤她,打压她,甚至除掉她——没人会夸赞她,掌权阶级会将程卿视为叛徒!

    就算程卿自己不怕死,当今天子已垂垂老也,勉强维持着大魏境内的和平,根本没有改革的魄力,不会支持她。

    程卿瞅了瞅身边的五皇子一眼。

    要想做点什么,还是得等新皇即位。

    五皇子行不行,她还得继续观望!

    “殿下,俞家和临清富商捐钱不会是独例,这一路肯定还有其他民间捐赠……如果没有,我们也能引导他们。”

    程卿的意思是换个地方再“作案”一次?

    五皇子大笑。

    这就是为什么他愿意和程卿亲近。

    年轻的程卿胆子很大,这样的建议肯定不会从程侍郎嘴里说出来。

    真奇怪,明明都出自南仪程氏,想法和做事方法却天差地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