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如意门闯六零年代_第8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9节 (第4/4页)

过了语言关,顺利进入大学学习。你们还这么年轻,就算每天学会两个新词,等到你们毕业的时候,也基本可以满足常规沟通需要了。”

    感受孩子们的抵触情绪,关博睿放宽了对外语学习的要求,同时增加了孩子们的奖励措施。

    在大棒和胡萝卜双重激励之下,关李两家的孩子熬过了最初的三个月,顺利踏入了学习法语的旅途。

    1963年春节后,关博睿一连接到江镜明从上海寄来的两封信,信里面的内容几乎一样,都是关于江镜明夫妻打听到的教学新动向。

    “国家要开设外国语学校了!”看到第二段,关博睿忍不住就惊叫出声。

    “什么?哥,你这是在说什么呢?”难得休假在家的关博萱停下了手里的活计,难以置信地看着举止失常的哥哥。

    “萱妹,真的要开设专门的外国语学校了。太好了,国家能够重视人才能够关注外国科研技术的发展进度,这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好了。”关博睿喜形于色,扯着meimei的手,念叨个不休。

    关博萱自然知道自家哥哥的抱负,陪着他一同欢笑,一同展望未来。

    待情绪稳定一点,关博萱接过信纸,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姐夫,虽然说革命工作不分贵贱,但对于个人来说,施展才华的方向始终是不同的。我们从朋友那边打听到,国家准备调整教学系统,预备在几个大城市开设外国语学校……”

    “哥,这可是个好机会!不管孩子们愿不愿意,这次,非得把他们全部带到穗市不可了。我们孩子学了英语和法语,他们入选的机会非常大。我们得努力推他们一把,绝对不能辜负了这大好机会。”

    关氏兄妹相视一笑,立刻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

    即便顽皮如文榕,抗议的声音也直接被抹杀,只得看在零食的份上,每天兢兢业业地完成各种作业。

    关李两家里面,只要有机会,外语录音带就一直从早放到晚,直接充当背景音,尽力给孩子们营造外语学习环境。

    3月底,文雅姐弟等人被打包到穗市后不久,关博萱就打听到了正式的办学文件。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一直都是俄语一统天下。但,在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有所改变,全民学习俄语已经不再可行。

    在一次小型外语教育工作会议上,二号首长明确表示,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培育其他语种专业人才。他说,英语是全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今后很长时间还是要以学习英语为主,但我们要发展包括六种联合国官方语言在内的多种语言教育。而且,外语教育需要从儿童抓起,实现“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的教育机制。

    根据二号首长和时任外交部长陈帅等领导的批示,1963年3月,教育部正式发布通知,在全国筹建外国语学校。除已开办的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1959年开办)和北京市外国语学校(196年开办)外,准备在上海、南京、广州、长春、重庆西安、天津、武汉和杭州等地各办一所外国语学校。

    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外国语学校一致实施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直升学制,期间有不合适者随时淘汰,同时实行全体学生寄宿制。语文、代数、理化等基础课程,实施混合编班制,大班上课。外语课则按照20人左右的小班上课,外教课则一般由10人一组的“小小班”为单位授课。

    生源以报考加学校推荐为主,由老师进行面试,同时安排专业外语老师进行逐一口试。教师则分为两部分,本地老师由相应高校外语系或者相关院系抽调,三年一轮换;外教,由上级统一聘请外籍友好人士任教,每个语种都配两名以上外教。

    江镜明在信中特意写道:“据说这些学校是有外交部直接管辖,这些学生培养出来是以当外交官为目标的。据内部人士透露,上面明确表示这些学生属于择优录取,不限名额。我家只有玉祥符合条件,但不知道资质如何,更不知道能否入得了老师的法眼。但,机会实在难得,试试总不会错的。姐夫家适龄的孩子多,万望提前准备,切莫错失良机。”

    ☆、命运之路

    1963年5月,在关博萱的千叮万嘱之下,文雅等人递交资料,拿到了外国语学校报名表格。

    文雅把报名表平铺在桌面,仔细审阅要求,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填上自己的学籍信息。

    文榕看了jiejie一眼,大大咧咧f地扯过报名表,龙飞凤舞地填完资料,然后把资料往彦君桌面一放,溜出去玩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