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如意门闯六零年代_第5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8节 (第4/4页)

岚扫了一眼收据上面的信息,瞬间被上面“水费”夺去了注意力。

    “水费?这里看病还需要额外支付住院时使用的水费?”文岚的眼睛瞪得铜铃一样大。

    关博睿接过单据,仔细叠好,放入衣袋:“我特意问了一下,说是香港严重缺少,而且不时会遇到管制用水。一位好心的病人还特意提醒我,让我们自己准备水桶备上洗漱用水。因为一般一天最多也只有8个小时供应水,少的时候每天只有4个小时,严重的时候会隔天供水,甚至每4天供应4个小时的水。因为这里是医院,用水量大,更难保障生活用水。文岚,一会儿,我们出去买装水的东西。”

    香港三面环海,连绵起伏的山地主要是由火山岩和花岗岩组成。坚硬的地表层,既不利于地下水的储藏,也不利于水利资源的开采。起初,香港的淡水主要依靠收集雨水,在各地修建大小水库和蓄水池。但很快,随着雨水完全供应不上日益增多的居民用水。

    进入20世纪中叶后,随着香港经济大致,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仅仅依靠雨水获取淡水的香港,供水严重不足,只能依旧采用限时限量管制用水的措施保障生活用水。受制于用水,香港各项产业发展受限。缺水,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

    每天,人们都算计着供水时间,在家里等水。

    遇到管制用水,人们就只能到街头公共水管或者送水车位置,排队接水,香港人称之为“轮水”。

    遇到缺水的时节,香港各个角落,都会出现人和水桶排成的长龙。

    遇到放水的时候,人们会放下工作,离开教室。全家出动,层层围着公共水管,只为多抢一瓢水。当时的人们最怕的就是,还没轮到水,那涓涓细流就忽然中断了。

    住在山上木屋区的人们,在街头轮水之后,还得挑着水一步一步爬上山。水桶重,山陡峭,淋湿的路会打滑。每个挑水的人,都双眼盯着路面,生怕一个不小心把水打翻了,全家没水口。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如履薄冰。

    那个年代,为了争水,邻里之间矛盾不断,甚至有时会大打出手,打得头破血流。

    任达华和吴君如合作的电影《日月神偷》,就曾描绘过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一家老少出动,用尽锅碗瓢盆装水。为了那一口救命水,山上山下的人围着送水车,半步不肯相让。

    想起在书上看到的只言片语,文岚在心里估量了一下剩下的现金,低声与关博睿商量道:“要不,我们还是回去住吧。大部分的东西,可以在那边用人民币买。现在,除了食物,我们要花钱的地方可能还有很多。”

    关博睿掂了掂手里剩下的那点美金:“我们开了介绍信,怎么也得在省里住两天。这样吧,我们节约一点,在那边招待所开个房间,洗洗涮涮也需要地方。一会儿,安置好,我们借口去买东西,就先回去准备一下。”

    文岚看了看外面,觉得还是应该保险一点:“舅舅,你在这候着,我去外面看看外面的市场情况。”

    关博睿想了想,没有反对。

    文岚沿着小巷走了十来分钟,就走进了商业区。

    一进入繁华的商业区,就如同走进香港黄金时代老电影一般。

    延绵开去的骑楼,鳞次栉比的商铺,高高低低五颜六色的广告牌,构建出电影里老香港绚丽多姿的独特风景。

    60年代的hk,马路两侧都是广州十三行那种骑楼,又称之为唐楼。沿街的楼宇连成一线,一楼沿街前部是商铺、后部是仓库或者作坊,楼上则是居民住宅。各家临街店面留出长约5呎的空地,连成一片便成了可以遮风挡雨的走廊。这带顶的走廊,可以挡风雨侵袭,遮炎阳照射,造就凉爽舒适的逛街环境。人在走廊行走,不用携带雨具,便能只有穿梭在商铺之间,完全不会被雨水淋湿。

    除了杂货铺前面各种瓶瓶罐罐里面的凉果、果脯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随处可见的凉茶铺子。因为该地区气候温暖潮湿,水质偏热,人们中觉得身体潮热、容易口舌生疮,所习惯用喝由中药熬制的凉茶来调节身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