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2节 (第2/3页)
前些日子却见皇阿玛命人给他按摩脖颈,姑姑的手也有了纹路……” 容歆顺着他的视线低头,她的手经过去年这一场病,又干瘦许多,手指手背上的皮肤也不再似年轻时水嫩。 不过……“我这手上只有拿笔留下的茧,比那些长年劳作的宫侍们已好上太多。” 太子却并不觉安慰,又重提多年前的一个问题:“姑姑有想做的事情吗?抛开我和毓庆宫的一切,只依从您的本心,您想做什么?” 容歆研墨的手渐渐慢下来,她想做什么呢? 去陪讷敏,或者更大一些,想给姑娘们争取一些自由。 “倘若……有可能的话,有一所女子书院,秉承仁孝皇后娘娘与孝昭皇后娘娘遗风,想必便会此生无憾……” 讷敏和钮祜禄氏,两人皆是饱读诗书,且也都自小学习骑射,如果能有一所这样的书院,不只教导“女戒”、“妇德”、“闺门训”,也教她们《四书五经》、治世之道,只是想一想便心潮澎湃。 只是容歆也知道,此事极难,便又收起思绪,笑道:“我不过是常念及两位先皇后的德行,颇有感慨罢了。” 太子勾了勾嘴角,也顺着她,未继续留在这一话题之上。 “我随皇上出去南巡,一走就要几月,只放心不下您。”容歆侧头看太子的神色,问他,“您近来在朝堂上,可还顺畅?” 太子含笑点头,“胤礽也在朝堂上经营多年,这一点小事自不会成为我的挫折。” “也是。” 能给太子挫折的,自来便只有康熙一人,而现在康熙南巡,又是太子代政,京中都是太子说了算,谁敢触他霉头。 翌日,太子率百官亲送御驾于大通桥登船离京南下。 康熙要和皇长孙同吃同住,容歆便带着几个格格陪在皇太后身边,每日康熙带着皇长孙来向皇太后请安时,她便通过皇长孙身边的宫侍问一问他这一日的情况。 容歆还记着康熙命她为皇长孙缝制衣物的事,特地带了布料上船,闲暇时,尤其是康熙会向皇太后请安时,便身旁放着绣筐,极专注地做针线活。 她眼神尚可,手脚也还算利索,但于刺绣一道上只有一堆理论知识,没什么天赋,针线活又疏于练习,手艺确实不佳。 容歆也不在乎露怯,甚至还在康熙出现时,故意抖着手,极小心地缝每一针,每当康熙眼中闪过那么些许得意,她便在心底嘲笑。 不管多大岁数的男人,快乐都来的这么幼稚。 不过容歆也有失蹄的时候,一不小心针便戳进了手指,瞬间便在布上留下一块儿血迹,极难清理干净。 容歆:“……” 这间棉衫她已经快要缝完了…… 康熙极嫌弃地看着那棉衫上的红色血迹,以及边缝处规整但是完全不符合宫中绣娘标准的针脚。 “朕记得敏儿说过你还不会梳头,容女官你能有今日,全赖于朕和敏儿的恩德。” 容歆嘴角抽动,讷敏的好她承认,康熙的恩德……不是利益使然吗? 当年的情况,明明是康熙不甚信任旁人,现如今倒全是君恩了。 可康熙确实是天下间至尊至贵,最有权威的人,容歆只能扯起一个笑容,全都认下来。 而皇长孙走到容歆身边,看着她手里的衣衫,不在意道:“嬷嬷为弘昭缝的衣服,怎样弘昭都喜欢。” 容歆哭笑不得,“所以,您也觉着我针线活不佳吗?” “哈哈哈……”康熙大笑起来,而随着他的展颜,皇太后以及周遭的宫侍们也纷纷笑起来。 皇长孙则是连忙补救道:“弘昭此言并非嫌弃,您莫要误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