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亦可平_第74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4页 (第2/2页)

于陆地采集的种类就更多了,除了常规的果实、真菌,植物块根,还有诸如鸟蛋、蜂蜜甚至昆虫等。大部分部落女人们都不愿意耕作,每天摘都摘不过来。

    方征在这里生活三年了,他最想潜心解决的问题是铜。他依然拐带着子锋那把铜剑,但方征知道不够。他面对的是几个原始社会晚期、奴隶文明初期,正以军备姿态扩张的大国。他必须练好武功,变得更强,且造出护身的更多东西。一套护住胸腹要害的铜甲是必需的。他一边孜孜不倦地找铜矿,一边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就算找到了矿,这里也造不出铜。

    方征记得《战国策》里的造铜方法,是湿法炼铜,科学上属于置换原理,把铜矿石泡在酸中,再用铁进去置换。可是酸和铁都非常难搞。炼铁和炼铜温度差不多。

    第二种就是普通的高温炼铜,这里气候潮湿,如果没有风炉,根本不可能把温度加热到炼铜所需。但风炉本身就需要钢筋混凝土或者铜铁来制,这就陷入了一个死圈循环。

    纯铜熔点一千度左右,杂铜大概在七八百度。上好的花岗石煅烧温度会高过这个数,但坚固的花岗岩深埋地底,就算露出地面也开采不出来,只能凿个白点。方征捡的火山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杂质也多,非常不耐热,一烧就碎了。没有办法用石头来制作风炉。

    方征又把思路转到了陶上。陶是泥土烧制的,能承受超过一千度的高温。可是这里没有模具,后世制陶最常用轮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还在徒手捏制,那对于泥料配比要求很高,既要纯净又要粘合度。方征试了很多次,不像水泥能凑合。方征是想用它来承受高温的,经常一烧就碎了。

    这个问题不解决,方征就只能呆在这里安静种田。其实这个地方暂时还算不错,方征想,几乎算得上个小世外桃源了。地处隐蔽,自然条件丰富,人员构成单纯,没有奴役,没有战争,不会受到生命威胁,每天吃饱穿暖睡足。都几乎给方征一种错觉,就算走不出去,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似乎也不错。

    大概这就是忧患意识吧。方征心想,刚来的时候只想尽力活下去,活下去之后又开始想,这个地方真的永远安全吗?方征无法保证。

    还有一个近乎奢侈的愿望——这个山谷四面环山,看不到地平线,自然也看不到那颗建木,山海时代的种种景貌,仿佛多看到一点,就离父亲念了一辈子“山海大国说”更近一点,错觉父亲没有离开,还在耳边念叨那些文献……

    方征是多么想念他啊。

    还是要想办法造武器。方征心中隐隐想,如果有一天,无论是主观条件成熟,或是被迫离开这个安全的地方……那时候他又凭什么来自保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