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27页 (第1/2页)
“赵兄,久仰大名。” 几人互相认识吹捧了一下,李修和王崖知道赵疏桐是发现红薯的人,对他十分热情。赵疏桐也习惯了别人知道他是发现红薯的赵举人后对他的态度。双方都有意交好,气氛很快融洽起来。 因为人员还没有来齐的缘故,夫子们给他们授课都是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讲,并不会就着哪一门功课深入开展下去。如今讲授的东西,等人来齐了,可能还会再讲一遍。 翰林院的博士对经史子集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大部分人都获益匪浅。赵疏桐也觉得,这些翰林学士们,不愧是站在这个时代最顶尖的那一批文人。 今天课程结束后,赵疏桐作为新人,邀请这些同年去酒楼小聚了一会儿。 三十一个人摆了八桌,每个桌子上赵疏桐叫了四个招牌菜和一壶梅花酒。赵疏桐叫的菜不多,大家也不相熟,菜又很贵没几个人好意思加菜,等将席面上的东西都吃完了,大家再谈论了一些政事,就各自散了。 一些菜没有吃尽兴酒也没有喝尽兴的,在赵疏桐走后,嘀咕赵疏桐小气。 但大家都知道赵疏桐不小气,相反赵疏桐还很重视他们。比如他叫的菜都是酒楼里最贵的,当然,这些菜都是价钱好看吃不饱这些人就不必知道了。酒也是老板珍藏了二十年的梅花酒,一小壶就要半两银子,就是味道寡淡了一些,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缺点。 赵疏桐为了买通上菜的小二配合他,悄悄给小二打赏了半两银子。 酒桌文化,一旦嗨起来,想要回家就难了,赵疏桐为了按时回家看老婆孩子,也是拼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昨晚的二更,晚到了现在,捂脸逃走。 第74章 赵疏桐在翰林院待了一段时间, 慢慢地和周围的人混开了。 他和谢启李修王崖等人经常聚在一起谈论民生政事,又交往了几个不善言辞埋头做事的人。 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讨论交作业,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王崖对赵疏桐极为热情。 经常和赵疏桐感叹,许多百姓没有土地, 只能租种地主家的地成为佃农, 无法将全部的力量都用在生产上,导致百姓生产过少。而苛捐杂税又多, 每遇到天灾人祸百姓活不下去者居多。而富户已经十分富有还隐匿土地, 窃取国家财富, 实是长在国家身上的毒瘤, 不拔除不足以平心头之恨。 赵疏桐发现的高产红薯, 解决了百姓的燃眉之急, 却也只够活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赵疏桐也没想过红薯能解决这么多问题, 土地兼并在封建时代的代表人物为大小地主, 在现代表现为各大房地产大型企业, 据说这些大型公司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