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之瞒天过海_第36章:汉江无头女尸案(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章:汉江无头女尸案(四) (第1/2页)

    当狄仁杰赶到孟朝所打工的铁匠铺时,铁匠铺的老板告诉他孟朝已经快七天没有来铺子里了。

    通过铁匠铺的老板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孟朝的信息。

    孟朝,男,二十五岁,新野县城人,长相端正,身材魁梧,小时候读过几年书,后来似乎家里贫困潦倒就没读了,用老板的话来说孟朝就是他家铁匠铺里最有文化,脑袋也最好使的一个铁匠,周边人对孟朝的评价大多很好,说这个人是一个平日里工作中很勤快很用功的人,为人也很热情善良,经常帮助别人。

    老板在交代了孟朝的住处后忍不住朝狄仁杰问了一声。

    “官爷,孟朝是不是惹上什么事了啊?”

    “没有,我们就是了解一下情况,可能会找下他。”

    话罢,狄仁杰再度朝孟朝住处奔波了起来。

    办案子就是这样,整天东奔西跑,这里问那里找,长久下来,这对一个人的意志力和体力是极大的考验,很多的捕快或是官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都会产生出极大的疲惫感和厌倦感。

    捕快是一个在外人眼里看起来很光鲜靓丽鲜衣怒马或是威风凛凛的职业,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做到光鲜靓丽鲜衣怒马的可能只是那么一小撮人而已,而大多数,百分之九十的捕快,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根本不可能会达到正比的。唐朝是一个非常强盛的国家,当今更是太平盛世,而在这样一个盛世里,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是,大理寺和刑部还有兵部每年招收捕快官兵的规模和数字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是非常大的。

    原因很简单,捕快、官兵、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吏,这些人的离职率太高,很多人一进去一干很多年撑不下去了,感觉太累了,薪水虽然不算低,但是相较于工作强度和各种压力来说,实在是不划算,然后就是政治前途相对来说比较低,很多人当上了捕快,可能一辈子也就是个捕快了,升官发财这种事情想想也就行了,大多数人都是办一辈子的案,从年轻时的一腔热血办到两鬓斑白跑不动也打不动了,运气差一点可能还会缺胳膊少腿。

    也许有些外人可能会问,明明是太平盛世,哪来的那么多案子,哪来的那么些高压力高强度,说的就好像捕快还有官兵们是全天下最伟大的职业一样。

    捕快还有官兵并不伟大,相对于各行各业来说,这归根结底也不过就是一个职业而已,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正因为是太平盛世,国富力强,对内没有大型战争和动乱,所以老百姓的生活就会变好,经济发达了,医疗和卫生等方面都飞速提升了,人口数量就会上升,而人口数量的增加,自然会在社会中产生无数的矛盾。

    往大了说,命案可能是捕快们接到手里很大的案子了,往小了说,张三欠了李二的钱李四不还,王六和赵四吵起来打了一架,等等,老百姓出了摩擦和问题大多数时候第一时间都还是想着找官府来伸冤,而捕快官兵们这一类职业,所承担的就是抹平太平盛世里的一切污垢和棱角。

    若是换成了战争年代,捕快和官兵们确实是没有什么高压力和高强度,因为这个时候的他们虽然生命危险和政治危险很多,但从本质上来讲这个时候的他们基本都还处于剥削阶级,和平时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和概念,而战争年代下的老百姓们则是最苦的,是真真正正的被剥削阶级,最基本的生命权都保障不了,别的什么权利真就甭多提了。

    当狄仁杰和一同跟随办案的襄阳捕快王晓赶到孟朝的居所时,天色已经黑了,两人还没顾得上吃饭,孟朝的居所位于襄阳城里的水户区,水户区通俗点来说就是襄阳城里的贫民区。

    这里位于襄阳城的西南部,你可以想象,这里有许多条小河,这些小河的两岸边挤满了大大小小又破又旧的房子,到处都是穿梭在民房中的人们,街道同房屋一样陈旧,环境卫生业也很差,最高的楼也不过三楼多,在这里已经可以说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而这些河流有的还能勉强保持湍湍流淌,其中有很多河道都已经干涸或是充满污秽了,倒不是说当今的唐人不保护环境也没有素质,如果这里的细枝末节要深究起来,就要扯远扯偏了。

    狄仁杰还好带上了小王捕快一起,如果只有他一个人来这里找人,恐怕一天一夜狄仁杰也找不到孟朝的家是在哪,狄仁杰和小王在这里先是晃悠了半天又是问又是打听,顺道在小铺子里一人飞速吃了一碗羊rou泡馍垫了垫就直奔孟朝家了。

    当狄仁杰和小王捕快来到孟朝家门口的时候,敲门家里根本没人,周边的邻居看到狄仁杰和小王捕快敲门,都是一脸打量和敬畏的模样。

    特别是那些个小孩,他们看到狄仁杰还有小王捕快这样装扮身份的人,眼睛里那种怯是完全遮不住的,在这里长大的孩子和在长安城襄阳城健康物质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区别是很大的,面对陌生人,别说活泼开朗地上去搭讪说话展现自我,就连正视对方很多时候都难以做到。

    狄仁杰和小王对周边进行了询问,邻居们说孟朝大前天还回来了一次,然后就一直没出现了,三天前回来的时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