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8节 (第2/4页)
好久不做独自出班启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事。 不过在朝堂接到奏报,塘沽已经被金军占领,金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死者数万,房屋被烧光、财产被烧光、敢有任何反抗的人被杀光,活着的人连衣服也全被扒下来了。竟然朝堂之上除了翼王,无一人敢声称带兵平叛。 ——毕竟金军在塘沽耽搁的日子多一些,来京城的日子就可以向后推一些,塘沽已经被陛下和毓王当做挡箭牌牺牲掉了。 许康轶独自出班,他那些蹲在塘沽大堤上啃干粮的日子还没过去多久,塘沽百姓当时久旱逢甘雨,对统治者的信任更上一层楼,他更知道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对官军的日思夜盼: “陛下,金国人多势众,在四处烧杀抢掠作为补给,朝廷如果坐视不理,不仅纵容了他们以战养战,更会失了民心,塘沽与京城唇亡齿寒。儿臣愿领一万人,与塘沽守军和承德守军汇合,游击侵扰,保护百姓,拖延时间,以待勤王的援军。” 在国将不国的危难中,满朝上下皆明了塘沽已经被当做挡箭牌舍弃掉了,翼王如果能单独出征,可能毓王巴不得同意,但是要带一万人走,那就趁早死了这条心。 金军在塘沽抢饱了之后,一场熊熊大火在塘沽烧了一个多月,——统治者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金军目标明确,在塘沽没有遇到任何阻力,放了大火之后没心思在塘沽停留耽搁看篝火表演,直接黑云密布的压在了京城脚下。 十五万对三万,孰强孰弱一目了然,不出凌川的意料,文武百官的态度始终如一——闭门不出。 脸色苍白的许康轶强压心头火气,又当了一回独自出班的出头鸟:“陛下,我大楚泱泱大国,一再避战三军有何势气可言?援军远在山水万筹之外,即使固守待援,也要多凭借己力,节节败退的话京城危矣!” 景阳帝这个道理也明白,也不顾朝堂上文武官员在场——其实兵临城下以来,文武官员一半已经称病不再上朝,“康轶,朝中无兵无将,粮草断绝,如何出战?” 许康轶单膝跪地,双手抱拳用他一贯的背诵《四书五经》老夫子一样的腔调启奏:“区区建州金国贼寇,所凭借者不过勇力尔,儿臣不才,愿以我血溅轩辕,我愿列兵城下,以逸待劳,但求一胜鼓舞三军势气,拖延时间以待援军,往陛下恩准。” 景阳帝望着这个国难之中越众而出的小儿子,他以前觉得这个沉闷的儿子和他长的一点也不像,性格也是南辕北辙,可是最近以来,他有点在许康轶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少年身影。 国家危难,总有人要付出和牵头应敌,他当即下召:“吾儿有勇有谋,准予所奏,点北大营九千将士,随翼王出战。” 凌川看着朝堂上万马齐喑之态势,听着这平地惊雷的声音,胸中悲凉难耐,又热血沸腾。 再看着毓王虽尽力掩饰,依然稍稍翘起的唇角,不免心中悲愤,许康轶是三个皇子中势力最弱的一个,北督道将军只是挂名,手中毫无实质的军权。去年春季许康轶坐客来到了文都城的凌河王府,闲谈之中听凌安之说过,未有过直接指挥作战的经验。 许康轶都看的这么明白的战局,难道毓王看不懂吗?此时还在利用许康轶一腔热血坐等渔利,将家国大事装在像菜市场小吏那么小的胸怀里,即使今时不亡国,他日毓王登基,亡国也是指日可待矣。 乱军之中,半瞎眼的皇子如何自保?在他看来,许康轶和送死差不多。 凌川本以为,他的一生将会和所有有志的文官一样,上朝做事吵架,下朝研究人心,在夹层中求得自己平生安稳,同时可顺路为之的时候为天下苍生谋些福祉,等着致仕养老。 而今,却发现凌家世代武将,沙场上纵横驰骋以热血匡扶社稷是印到血液里流淌着的记忆,国难当头便岩浆一样滚滚的涌了上来。 不理会朝堂上稀稀拉拉上朝的文武奇异的眼光,他跃身出班:“臣凌川久受皇恩,无以为报,愿保护四殿下,随翼王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