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93页 (第1/2页)
而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植着山茶树。此时正是花开时节,一片片如云霞般的山茶花点缀在各色瓷砖之间,灼灼怒放。所以这个村子也就有了一个很美的名字,叫茶花村。 村口已经有人在等候,站在最中间的是个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性,带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一身灰扑扑的衣服,袖口和裤腿都挽着,脚上踩了一双解放鞋,看上去随时都能下地的样子。只是气质与周围的人都不同,显得特别惹眼。 看见她们,便热情地迎了上来。 “郑书记,又来打扰了。”闫霜笑眯眯地打了个招呼,然后给两人做了介绍,“阮渔,这位是村支书,是个大学生村官,为了支援西部建设,在村子里一待就是好几年。郑书记,这位是我们业内著名的金牌编剧阮渔老师,我之前跟你说的那个剧本就是阮老师来写。她接下来要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寻找灵感。” “欢迎欢迎!”郑书记跟两人握了手,又笑着对阮渔道,“阮老师的作品我们都看过,村里还有不少您的粉丝呢!要是知道您来,肯定高兴坏了。不过我们村里条件有限,还请阮老师多担待。” “客气了,是我给你们添麻烦了才对。”阮渔说。 寒暄过后,郑书记就领着他们往村子里走,一边介绍给他们安排的住处,是一个老乡腾出来的房子。 这位老乡生了四个儿子,现在孩子们都大了,到了要娶妻生子的年纪,所以他咬咬牙,建了一个两层四合院。这院子没别的好处,就是大,每一面上下两层都是三室一厅的布局,总共有十八个房间,中间还有个一百平米左右的院子,十分宽敞。就是将来整个主创团队过来,都住得下。 虽然郑书记说得谦虚,但实际上这房子上下两层,装了马桶和热水器,墙贴瓷砖、地铺木板,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住起来完全不会有任何不方便。 阮渔对“新农村”这三个字,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将行李放好,郑书记又热情地邀请大家去村委吃饭。为了今天这顿饭,他们宰了一头rou牛,办公室门口的地上搭起了临时的简易灶台,架着大锅。新鲜的牛rou取下来,当场处理,煎炒炖煮炸,很快就成了一桌大餐。 这种大开大合的做菜方式,阮渔还是头一回见,新鲜了好一会儿。 更有趣的是,开饭之前郑书记去办公室里开广播,让村民们过来割rou。所以整个吃饭的过程,旁边一直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每一个经过的村民,都会用自以为不着痕迹,其实非常明显的视线偷偷打量他们。 等到一顿饭吃完,案板上就只剩下一副牛的骨头架子。大师傅将骨头剁了,放在大锅里熬汤,从现在熬到明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