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9节 (第2/3页)
一样的瘦,思索片刻后,低声道:“过几日萧家祭祖,你同我一起去。” 一代兴,一代亡,国如此,家亦如此,子孙后代若万众齐心,则百年兴盛可期,否则便如那旧时王谢檐下燕,最后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初萧老太爷逝去,众人便如一盘散沙,转眼就各奔东西,若不是因着这一场牢狱之灾,还不知何时才会聚在一起,如今绝处逢生,大难不死,当开坛摆酒,酬天地,谢鬼神,祭先祖。 萧临儒虽被剔除了祖籍,可现如今,也没谁会去在乎那些,他辞官辞的不易,自己偷偷服了寒食散,催得内腑翻涌,一个劲的咳血,眼见着快不行了,皇帝这才恩准他告老还乡。 萧家祖坟在紫云山上,这也是官府唯一没有收回去的地,因着世代行医,山头种满了杏树,远远望去一片霞色,隐入天边美不胜收,风一吹,杏花纷纷扬扬,恍若下了一场花雨。 先祖坟前,摆好了供桌,供奉五谷六畜,萧临儒洒酒祭完天地,持香下跪,恭恭敬敬俯首叩拜,而他的身后则是萧家子孙,男丁在前,女眷在后,黑压压一片人,却无一丝杂声。 “苍天在上,我萧家一脉,世代为医,普救众民,不求闻达,但求利人,然此代子孙不肖,以致家倾人散,险有灭族之灾祸,而今大难逢生,当秉先祖遗愿,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悬壶济世,不辱门楣——” 萧临儒语罢深深叩首,许久才起身,将香插入香炉中。 若按家中长序,此时便该萧二哥带着众家眷旁支敬香,然排行最末的萧凤梧却站在了萧临儒下首,无一人提出异议。 众人知晓,他将是萧氏下一任家主。 萧临儒转身面向众人:“我萧家百年传承,实不忍断于此处,愿行医者留下,不愿从医的,便自行离去,此后耕、樵、渔、读,各安天命。” 一阵风过,吹起衣角,却无一人动弹。 萧临儒见状,苍老浑浊的眼终于带了些许光亮,而后从主位退开,对着萧凤梧无声颔首。 萧凤梧犹豫片刻,上前一步,微微侧目,却是拉过了一直静立在身侧的秦明月,然后掀起下摆,带着他一起跪于先祖坟前,声音不大,一字一句却都清晰传到了众人耳畔:“经此大难,一谢黄天,二谢厚土,三谢秦公子,救我满族于水火之中。” 萧家祭祖,外姓之人本就不该掺和,秦明月一直心中惴惴,闻言更是慌的不行,只觉萧凤梧在胡闹,奋力把自己的手抽出来,刚想起身离开,却又被身后一阵齐刷刷的声音惊得瞪大了眼。 “谢,秦公子救命之恩——” 以萧二哥为首的人,竟皆掀起下摆单膝跪地,女眷则屈膝行礼,就连萧凤梧,也转过了身面对着他。 “不……不必……” 秦明月这下真成了木头人,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萧凤梧安抚似的对他笑笑,然后取了两脉香,点燃,分他一脉,对着先祖灵位敬香。 “此后为医, 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这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为人医者,必要知晓的道理。 萧凤梧念一句,萧家众人便跟着念一句,声音回响在山中,幽幽传了很远,许久后,他将自己的那脉香,连同秦明月的一起插入了香炉中。 三国时闽籍道医董奉,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故而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萧家买下这座山头当做祖坟,不使金银陪葬,仅栽满山杏树。 萧凤梧一点点,攥紧秦明月冰凉的手,风一吹,杏花落了满身:“明月,你我百年后,当同葬此处,碑上冠我之姓,牌位供入宗祠,永受后代香火。” 秦明月无父无母,无亲无友,死后无人立碑立牌,便是无主孤魂,他却从不在意这些,毕竟生前哪管身后事,可如今听到萧凤梧所说的话,心头顿时一窒,嘴唇颤动,竟是半个字都说不出来,许久后,哑声道:“不可,我只是一介戏子……” “戏子又如何,你喜欢唱戏,我便再堆金砌玉的给你造一座戏台,任你唱念坐打,你若不喜欢唱,后半辈子我养着你,何必管旁人说什么。” 萧凤梧温热的指尖在他脸庞略过,风一吹,凉凉的,秦明月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竟哭了。 “明月,医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