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5页 (第1/2页)
沈釉摸了摸下巴:“你要大办的话我还能蹭你个场地占个便宜……”孔均收了不少徒弟,最近沈釉这里也来了村长介绍的孩子们当学徒,沈釉就打算把严掌柜之前介绍的两个学徒严坚成和卢志给转正了,正式收为徒弟。 这两个孩子自打过来就勤勤恳恳的,看得出都是老实人,值得信任。 ——其实最得沈釉真传的还是碾子,可惜他和孔均有着师徒名分,沈釉也不好再收他为徒了。 想了想,沈釉还是打算给碾子开个后门:“虽说碾子在说书这一道是没什么天赋了,但还是要给他一个名分,这次就一起拜你为师吧。” 反正说来说去,都是他沈釉的门人。 孔均刚刚获得了一点要当人师父的喜悦,又不得不接受多了两个师弟的事实。好在沈釉一直强调,门派不同各算各的,心里才舒服了一些。 不过说到门派……孔均精神一震,向沈釉发出建议:“师父,我觉得咱们也得起个响亮的门派名称了!” 这年头的说书人和厨子本来就有派系之分,比如张树叶的师父李书王,因为名气大了,门下弟子都称为“李派”传人,此外如今还享有盛名的还有“梁派”梁麻子和“马派”马老馋,都是表演风格较为鲜明的著名说书人。 按理说他们这一派最出名的是孔均,也该起个“孔派”,可孔均太知道自己的斤两了,没有他师父的指点与教导,他什么都不是!因此眼巴巴的看着沈釉,希望能成为“沈派”传人。 沈釉对这么弯弯绕绕倒没那么清楚,还以为是像DYS那样起一个社团、班子的名称。就算他清楚了,也没脸把自己的姓挂在上头,毕竟这些也不是他原创的,都是摘取了巨人肩膀上的果实,真论起来他理论大于实践,真要battle可能还不如日益精进的孔均。 沈釉——从干锅记就可以看出是个起名废——绞尽脑汁,最后决定还是赋予这个门派真正意义上的祖师爷名字吧:“不如就叫‘戏剧学院派’吧。” 感谢老师,感谢相声爱好者台词课老师,没有你们的教导,也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孔均:“…………??” 啥玩意? 学院不难理解,如今很多书院也被称作学院,可以理解为师学习本领之意。戏剧又是个啥? 沈釉这才想起来,这个时代戏曲还没有成系统呢。宋代才首次出现“戏曲”的概念,不过那时的戏可不像京剧、评剧、豫剧等那么成熟,而是“南戏”、“杂剧”,又被称作杂戏。 直到明清时期地方戏曲和京剧才较为成熟,后达到空前繁荣。 但这话跟孔均一时半会儿也解释不清,沈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