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9、29、玉有灵 (第6/7页)
一个叫得玉,一个叫得长。得长比苏世黎怕还大上几岁。已经成了亲,因为生意的关系,家安在海城。家眷也都在那边,不过大节不得回来。得玉却比苏世黎还小些。总比边蔓都还要小些,比各玲肯定是一点的。 认了这两个,大奶奶又叫她的大堂兄拉过来,叫圃齐。外貌已然快有青年人的样子。但还没有成亲。说是在城里的书院读书,准备要大考。 圃齐说话知乎者也,听他说话的人要是一个恍神,恐怕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了,但是大奶奶很引以为傲。说圃齐学问好,很得书院里先生们的喜欢,是大先生的得意弟子,到时候去大考,大先生还要与圃齐一道进都城去呢,必然是要高中的。 苏世黎向圃齐看,还以为他要自谦些,但也没有,他微微笑对于自己母亲的话,很以为然。 得玉和得长两人,得长有点闷闷的。跟苏世黎相互打过招呼,就没什么了。得玉话虽然也不多,但眼神灵活得很,与苏世黎对上,对她笑,还做鬼脸。二奶奶看见瞪他,他也不怕。 苏世黎明知道,却还是得问:“三伯却不在?” 大奶奶说“你三伯有些事要办。恐怕晚些再返来。”叫苏世黎坐,又叫二奶奶也上来坐。说“今日一家团聚,都坐在一起,凑个热闹。不必讲究许多。总归都是家里人。” 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还真有点过年过节的喜庆。也没有食不言的规矩。每个人都笑吟吟的,得玉话可多了起来,不停地讲在外头的见闻。他识完字也没读太多书,长年跟自己父亲省城海城两边跑,海城又是有对外的海港,所以见识广,什么奇闻异事、鬼怪精灵都知道 ,讲起来眉飞色舞。 苏世黎有时候也听得入神。她不晓得世上还有人眼睛是蓝的、灰的,头发是红的、黄的。虽然她以前在曹正书落在家里的书上,看到过画像,但是黑白的,也只觉得那些人脸长得凹凸有致罢了。 听得有趣觉得奇怪,因为得玉不穿洋装的。 得玉说“那些洋人的衣裳,只有他们自己穿才好看。其它人穿,能不像猴的少。毕竟我们长得不一样呢。人家腿恨不得长在我咯吱窝上去了。再说,穿那衣裳,拖个辫子也奇,西洋人总笑话我我们。我还是穿袍子好看。至少是咱们自己国的衣裳。” 二奶奶都笑“你也知道好看不好看。” 得玉瞪眼“那当然。”得意地说“他们的衣裳,是穷人穿的。为什么呢?但凡吃得好些,胖了半天,穿着就难看,不英挺了。我们的衣裳呢,是富贵人穿的,大肚子穿看着反而更有富气。” 大奶奶嗔道“原来说这么多,就是馋的。”笑着给他夹菜。 一场饭吃得都很尽兴。 饭罢,几个少爷说要会友的会友,说要读书的读书,都走了。苏世黎留下,和这些长辈喝茶。 男人在难免就要说到生意上的事。大奶奶想起来似地问大爷“那个说要入股的,却入了没有 。” 大爷说“我拖着呢。”叹气“叫他入吧,我舍不得。好好的红利,每个年要分三分给人家。不叫他入吧,我们家一时又拿不出那许多钱。” 大奶奶也叹气“三分呀,一年那可是好几万两呢。”二奶奶和二爷只是喝茶不说话。 苏世黎慢悠悠地喝着茶,没有说话。她晓得,今日是不会叫她表态的,只叫她听个音罢了。 米家以前做米行,现在什么都沾一点,主要还是洋布生意。但洋布卖不起价。所以并不算多好赚。 以前洋货刚时兴的时候,大批大批买卖说客,从海港到内陆去,米家也结识了一个主要想倾销布料的,他们当时想想,这么结实漂亮又便宜的布,怎么会不好卖。这生意好做呀。立刻花大本钱,从海城打货,往省城开店铺。 结果没想到,卖得贵了,没人要,卖得便宜了又赚不到什么钱。 毕竟稍富裕些的人家,是没有穿这种印花的。 这还是因为地位的关系。 洋布怎么来的?机器织的!咱们原本的衣裳怎么来的?稍有地位的人家做衣裳,最快也要做四个月,从选布,到裁剪,到绣花,嵌珠,织金银线,采百年传承的秘技针法,毫厘都有讲究。 就拿绣工这件事来说吧,省城里最好的绣娘,都不是有钱就请得着,人家不缺生意,活多得做都做不过来。更别说都城的名绣娘。人家师从名师,你除了有钱,还要有面子。 这些人家,穿衣裳,不是要便利、耐穿――因为一件衣裳顶多穿二次,就要做新的。 也不需要夏时凉,冬时暖――人家夏天有冰,冬天有地龙。 更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