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60章 谋略天下!英雄所见略同! (第1/2页)
袁天罡在贤王李恪的面前,不敢显得聪明。 在聪明人的面前,显得太过于聪慧,或者是心机极重,必然会让对方心里有所防线。 但如果显得太愚笨,甚至昏庸,则是会被聪明人看不起,从而不受重用。 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像马周那样,有些事、有些话,不做得太绝、不说得太满! 因此,袁天罡保持着谦卑、低调的心态,语气很是恭敬道:“殿下!” “吐蕃位于高原之上,地广人稀。” “阳光充裕,食物充足,牛马健壮,想要将吐蕃的全境攻破。” “若只是靠大唐的力量,实在难以做得到。” “微臣所见,应该使用纵横的战略。” “联合吐蕃周围的突厥,大食,还有高句丽、新罗形成纵横。” “从吐蕃的四面八方,进行围攻。” 李恪冷笑道:“纵横之说吗?” “战国时期。”李恪看向李淳风,一脸玩味道:“不也是涌现出好几位著名的纵横家么。” “他们都看到了秦国在西北逐渐强大。” “比如合纵抗秦、六国之祖苏秦,向其余六国游说,提出纵横之术。” “但为何最终没有成功呢?” 李淳风叩首道:“回禀殿下,因为秦国的远交近攻、恩威并施的谋略,使用得当。” “再者,六国之间本就互相侵夺,谁都不想过度地消耗自己的实力。” “最后,六国无论如何,都无法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 “反倒是为了苟且偷生,被秦国的谋士言语说服,前后割地以求得平安。” “这也是秦国谋士的游说者的智慧之处。” 袁天罡补充道:“说到底,还是人性使然。” “六国当中,秦国未必要全都攻破。”袁天罡微笑道:“其实..." "秦国的说客,只需要说服六国其中的一个国家,同意割地给秦国。” “其他五国生怕落后了,就会被强大而又恐怖的秦国记恨乃至是攻打!” “故而争相效仿,六国纵横的关系,自然土崩瓦解了。” “而秦国在获得各国的割地、赔款后,收益巨大、实力大增。” “进而消灭六国,只是时间的问题。” 听完,李恪再次冷笑道:“对啊!” “既然有着共同文化底蕴,共同的祖先和语言的战国七雄,都无法做得到纵横。” “如今的大唐在风土人情、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与突厥、大食以及高句丽、新罗等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他们又有何缘由,会跟大唐坦诚布公、肝胆相照,共同进攻吐蕃呢?” “还有。” 李恪又问道:“退一步来说。” “他们真的同意了纵横,几大国家共同发兵,成功征讨吐蕃,踏平、占领了整片西域”。 “那么该如何划分战利品,谁来分割这块西域?还有便是如何分割这块西域?” 李恪的问题一出,袁天罡、李淳风陷入了沉默... 如今的大唐,在经济和政治方面。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大力发展,要比吐蕃好上许多,但是军事方面却要稍稍落后。 这就意味着,大唐和吐蕃,此时就像战国时期的秦国和齐国,谁也占据不到上风。 而突厥的军事强大,势力范围巨大,只是综合实力较弱,对大唐虎视眈眈,谁也不服谁。 至于高句丽、新罗还有漠北等小国。 他们虽说不敢跟大唐起直接冲突。 但是却可以仰仗各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或距离优势,时常sao扰大唐的边疆。 他们也不会轻易地服从大唐的安排。 “介于此,二位又有何高见?”李恪踱步走到案牍旁,坐上楠木椅,抿了口茶,笑道。 “殿下。” 袁天罡先开口道:“以微臣之见。” “新罗、高句丽、百济等小国,可暂时不管,而大食、突厥,却可以尝试逐个击破。” 李恪闻言,心若所思地点点头,“有点意思,继续说下去。” 袁天罡领命,又道:“大食人生活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 “当地的自然环境恶劣,地质贫瘠,故而粮食紧缺。” “再者,大食国也曾经是部落联盟,直至二十年前,才出现宗教势力,形成神权君主制。” “所以,当地人虽然生活在平原,生活习性却跟草原民族相似,流动性极大,喜爱交易。” “据微臣近些年来对长安东、西两市中,大食商人的了解。” “他们上至君王、皇族、王族。” “下至黎民百姓、普通商人。” “除了跟大唐购买粮食外,还非常喜欢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