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67节 (第3/3页)
经改成了什么公署,左登峰在这里补充了食物和清水,食物是带有少量盐份的火烧,卤rou,累计二十多斤,木箱剩下的地方背负的全是羊皮袋盛的清水。 补充完给养,二人快速的赶到了玉门关附近,由于敦煌位于偏南的位置,二人并沒有过去游览,二人的目的是來找地支的,不是去看壁画的。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作诗形容过玉门关周围的情况,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位于黄河源头附近,与祁连山相连,所谓的孤城指的是戍边的军事城堡,羌笛是羌族的一种乐器,这首诗表现了玉门关所在区域的荒凉,也表明了二人要搜寻的羌族和彭族就在这片区域。 玉门关附近有着一处边陲小镇,这处镇子规模不是很大,房屋大部分是土胚房,少砖少瓦,但是人数不少,因为这里是丝绸之路最后一处补给点,除了本地居民之外还有不少寻幽探奇的外地人,以及大量的驼队,令左登峰沒有想到的是这里还有不少外国人。 二人到达镇子的时候是傍晚时分,左登峰在镇子上转了一圈儿,发现这里的商铺主要有四类。 第一类是刀匠铺子,打造兵器的同时也出售一些杂七杂八的老式枪支。 第二类是饭馆,门口挂着宰杀好的牛羊,客人想吃哪个部位就割取哪个部位。 第三类是窑子铺,这里有一家很大的窑子铺,里面有身材娇小的中土女子也有高鼻梁蓝眼睛的外族人。 第四类是租赁的场所,租赁骆驼,马匹,还可以在那里雇佣当地向导。 一个地方有怎样的铺子是由当地人的生活需求所决定的,这里远离官府,刀枪可以防身,饭馆是必须的,因为是人就得吃饭,窑子铺的兴隆说明这里的人生活压力很大,需要发泄和缓解,租赁场所是为了过客西行进入沙漠以及南下进入莫高窟准备的。 二人的行头和样貌算是挺稀奇的了,带猫带鼠的很怪异,但是二人并沒有过分的引人注意,很显然这里的人已经见惯了各式各样的古怪过客。 这里的居民也好,过客也罢,都带有刀枪,身上纹刺着各式各样的野兽,光着膀子穿街过市,看人的眼神也很凶煞,不需一言不合,哪怕一个不怀善意的眼神都可能令他们拔出刀子。 这里可能经常刮风,街道上残留着不少黄沙,黄沙在白天遭到了太阳的暴晒,天黑以后仍然散发着高温,温度一高人的心跳就快,心跳加快会导致人心情烦躁,整个小镇都处于一种烦躁,危险的气氛当中。 不过这里虽然充满躁动,大街上却沒有人大声喧哗,这一点令左登峰很满意,国人最喜欢扎堆儿喧哗,这里竟然沒有这种恶习,这着实难得,究其根源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想要什么,这这种心态的作用下他们就会心无旁骛的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有无所事事迷茫无知的人才会大声吵闹,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内心的肤浅与杂乱。 在街上转了一圈儿,左登峰带着铁鞋走进了一家饭馆,左登峰前一分钟还在感叹这里的人不吵闹,进了饭馆之后立刻就皱眉了,有着十几张桌子的饭馆里很嘈杂,不少喝多了的人在手舞足蹈的吆喝划拳,喝酒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心态,一种是喜欢酒后的自大感,另一种是排解心中的苦闷,且不管是哪一种,只要喝多了就会大为失态,总体來说酒是一种导人向恶的东西,自古便有酒色财气四大恶极之说。 “吃什么。”一个五大三粗的妇女走了过來,长的很难看,语气也不和善。 “有青菜吗。”左登峰出言问道,铁鞋自聚仙楼拿了一只烤猪,一只烤猪十几斤,俩人这一路上全吃的rou。 “沒有。”妇女面露鄙夷,也不知鄙夷的是左登峰的衣着寒酸还是误以为他故装斯文。 “有面条吗。”左登峰环视左右,发现那些桌子上全是rou类。 “沒有,就门口那些。”妇女面露不耐。 “來两斤羊rou吧,再來一坛酒。”左登峰摇头说道。 “自己找桌子等着。”妇女瞅了左登峰一眼,转身走开。 这一刻左登峰是想骂的,这个妇女的态度太恶劣了,他是來花钱吃饭的,又不是吃白食儿,凭什么受这个鸟气,不过当妇女转身离去的时候左登峰就打消了发怒的念头,因为他看到了那妇女的黄布裙子上满是手印子,尤其是大腿和屁股部位,这家伙长的够难看的了都难逃毒手,要是态度再和善一点儿,屁股和大腿就要被那些无良的食客给抓烂了。 发现了这一情景之后左登峰不但沒有发怒,反而撇嘴笑了笑,佛门认为众生平等,而道家认为人分贵贱,现在看來还是道家比较了解中国国情,这样的女人都有人不嫌弃,可见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男人在中烧时有多么不挑食。 “阿弥陀佛,此处民风不化,缺乏教导。”铁鞋跟随左登峰走到了一处位于角落里的座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