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节 (第3/4页)
如从前了,叶家是开茶楼的,叶老爷做过跑堂,心思活络,做生意很有一手......” 谭盛礼又去问别人,说法和黄狱卒差不多,谭盛礼心里有了数。 把田地卖给了叶家。 商人重利,叶老爷摸爬滚打多年,懂得审时度势,只要他们在考科举,他就不敢乱来,卢家好归好,但卢老爷偏执,到时候闹出什么事得不偿失,稳妥起见,叶家更合适。 而且叶家答应他,十年内不将田地转手卖给他人,租子按照往年的来,不增租,有张县令牵线,很快就过了田契,过完田契,谭盛礼才把消息透出去,顺便问问村里人谁要买,还能再卖几亩,不过仅限惠明村的人,外村人不卖。 等把田地的事情忙完,也到谭振业归家的日子了。 ☆、第25章 025 天不亮谭振兴和谭振学就起了, 那会晨雾朦胧,视野模糊,兄弟两提着灯笼直奔山里砍柴。 山里冷飕飕的, 阴气重, 谭振兴揪着谭振学衣服, 怕得瑟瑟发抖, 谭振学走在前边照明, 晃到枯木便错开身给谭振兴施展腿脚的空间,几下后, 谭振兴暖和起来,又换谭振学, 环境清幽, 除了叽叽喳喳的鸟叫, 就剩下兄弟两的呐喊打气声。 天际泛白时,地上的柴火已堆成小山丘了,他们又寻了遍附近, 驾轻就熟地开始捆柴, 挑着回家,动作熟练利落,挑着就往山下走, 片刻不敢耽误。 即使没有谭盛礼监督, 他们也能踏踏实实地做事, 好比今天, 其实用不着进山砍柴的, 天亮要去县衙接谭振业,进山根本来不及,两人之所以坚持,是想为家里做点事,最开始谭盛礼要他们砍柴,两人只当谭盛礼看不惯他们懒散故意惩罚他们,但这几个月以来,先是将衣服拿去死当,然后砍柴卖,再然后卖田地,两人再愚钝也该察觉出了事。 家里没有他们想象中宽裕。 以前不曾细想,直到这次县试,谭盛礼带的一两银钱花得所剩无几他们才有所感觉,县里住客栈上房每晚一百五十文,加上吃饭,给谭振业买纸和墨,回来那天谭盛礼的钱袋里就剩下几个铜板。 要知道,他们辛辛苦苦砍柴去镇上卖,最贵的也就五文钱,忙活两个多月,几天就花没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兄弟两就决定好好砍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秋日草木凋零,枯木多,两人凭着过硬的腿功攒柴的速度越来越快,后院快堆满了,就等着谭振业回家再去镇上卖柴。 他们挑着柴到家,院子里清风雅静的,没人起床,兄弟两轻手轻脚的放下柴和灯笼,又往山里跑,想趁早把柴挑回来。 谭盛礼起床打水洗漱时兄弟两已经跑了两趟了,衣服湿哒哒的,脸上淌着水,不知是露还是汗,近日不知怎么回事,兄弟两特别乖张,看着成熟许多,谭盛礼瞅了眼天色,温声道,“堆好柴就回屋换身衣服洗手吃饭罢。” 该卖的田地卖完了,接下来就是和村里人道别启程了,托邻里照顾,谭家在惠明村过了段安静舒适的生活,他琢磨着摆两天酒席请村里人吃个饭,此去郡城,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宅子还得托人照看,毕竟是祖宅,不能荒废丢弃了,他偏头,看了眼后院祠堂,破旧的门刚换了新,在清晨的阳光下闪闪发亮。 不知不觉,搬回惠明村已经过了二十几年了,回想梦里的情形,不禁面露惆怅。 他目光深远,眉间萦绕着淡淡的愁绪,这幕落在兄弟两眼里万分难过,清明过后,父亲就再没提过祭祀的事,期间汪氏备了祭祀供品,谭盛礼也未曾端去祠堂孝敬列祖列宗,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父亲孝顺,顶多隔半个月必须祭祖,要列祖列宗看到他们的孝心,保佑谭家后人重振家业。 但这几个月来,父亲像遗忘了似的,偶尔去祠堂,顶多擦拭祖宗牌位,不曾有任何表示。 前几天找人换修葺门窗,亦不曾备祭品祭拜,他知道父亲是手里没钱了,卖田地的钱要留着考科举,不敢拿出来花,而且那是姑婆的彩礼,用那笔钱买祭品,列祖列宗非气得撬开棺材活过来不可。 想到此,谭振兴鼻尖酸得难受,他晃了晃肩头的扁担,装出很高兴的样子道,“父亲,三弟回来咱就把柴运到镇上卖了罢。” 卖柴有了钱就能买鸡鸭鱼rou美酒好好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