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71节 (第1/2页)
于是孩子们全都进去。 一楼大厅,十人坐的圆桌,只坐五个,摆上笔墨纸砚,到了时间,开始答题。 时间只有一个时辰。 状元楼的小二也充当一回监考官,别提多过瘾了。 考完后,孩子们出去,换下一波进来。 一整天,前来参加的人足有一百多人。 年龄不一,有的是五六岁的稚童,有的已到不惑之年。 陆时秋在二楼设宴款待,席间跟这些人聊得不亦说乎。有几个非常合他胃口,约定以后一定要常通书信。 晚上,陆时秋挑灯批改这些卷子。按照成绩依次排列。 张家三兄弟也在帮他的帮。 这些题目,说实话,他们来答都未必能答对。 “你这题目也太难了。咱们科举也不考啊?”张又新边录成绩边吐槽。 陆时秋笑笑没说话。 如果他拿往年考卷测试,谁知道对方有没有测过呢。 所以还是自己出的更有保障。 陆时秋录完成绩,选了其中成绩最高的一个。 “就他了!” 张家三兄弟凑过来,“这人居然全能答对。也太牛了吧?” 两个时辰能把这些题目全答对,真乃神人了。 当看到名字,张又睿觉得这名字好像有点耳熟,“我好像在哪听过啊。” 陆时秋怔了下,看了眼名字旁边的籍贯,“这人老家是江陵府的,你认识?” 张又睿拧眉,突然一拍巴掌,“我想起来,方永康,江陵府有名的神童。” 陆时秋看了眼年龄,“不是吧?二十五岁还能叫神童吗?” 张又睿摆摆手,“你且听我说。” 三人作出洗耳恭听的姿态来。 张又睿咳了咳,“就是三年前,我跟二弟来京城参加会试,那次落榜,我一个人在酒楼喝闷酒。迷迷糊糊间,听到那里的掌柜跟娘子闲聊。说举人已经了不得。不像他家乡有个神童,十三岁就中了秀才,考了四次乡试,都没能中举。” 陆时秋拧着沉思。 张又新有些打退堂鼓,“考了四次都没中乡试,该不会是有什么原因吧?” “我听说对方乃是小富之家,应该不缺钱。”张又睿只能把自己了解的事情说了。 “那他怎么会跑到京城呢?”张又笙有些奇怪了。 他不在家好好准备考试,怎么会跑到京城来了? 陆时秋打算见见这人,“兴许有事吧。” 他打定主意,明天见见这人。 张又新把录好的成绩给他,“你只选一人吗?” 陆时秋摇头,“我精力有限,暂时只带一人。” 他还要教囡囡,苏沫阳和沈青墨。四个孩子已经足够了。 再多,他就没时间弄他的教育法了。 张又新见他打定主意,“那行吧。” 第二日一早,陆时秋换上新衣,亲自去方永康住的客栈。 方永康是跟着商队来的。理由是来京城散心,顺便想败入大儒门下。 只是他没有人脉,给那些大儒递请帖,对方一直没有动静。 偶然听到客栈小二提起状元楼的状元想招个弟子,他心中一动,前去应考。 虽然状元也才三十四岁,比他大不了多少,但他丝毫不在意。 他在二楼地字房等候,半步不敢离开,生怕对方找上门,刚好错过。 听到敲门声,方永康立刻开门。 敲门的是小二,他快速让开,露出身后之人,“客官,这位陆举人找你。” 虽说陆时秋是状元,跨马游街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 一来他那天穿着大红袍,脸上刷粉。二来他是骑在马上,周围挤得人山人海,许多人只能看个轮廓,并不能看清五官。 所以他以举人身份,小二半点没有存疑。 方永康听到他姓氏,心里一喜,赶紧请他进屋,“陆举人请进。” 陆时秋走进屋,捡个凳子坐下。 方永康向小二要了茶水和糕点。小二领命而去。 不一会儿,小二就端着茶点进来。 陆时秋已经和方永康介绍过自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