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0节 (第2/3页)
的婚礼定在农历十月二十九,与刘小玲的结婚日期只隔了二十多天。曾文芳把父母接到东湖之后,告诉他们要去京都参加沈美琪的结婚典礼。 曾国生夫妻有开心,更多的是感伤。眼看与女儿差不多大的姑娘纷纷结婚,大女儿却一副不紧不慢的态度,让他们好生着急。 他们很喜欢周亦南,觉得周亦南与女儿无论在哪方面都特别相配。自从来了东湖,他们就经常请周亦南来家里吃饭。 周亦南一个人住在东湖,本就对文芳有意,见曾家父母如此热情,哪有不上道的?干脆经常到曾家吃饭,当然,每次去也不空手。有时买菜,有时买水果,有时买烟酒。与他们家长里短、天南地北地聊,俨然一副孝顺的女婿模样。 曾文芳对父母与周亦南的举动很是无语,但父母刚来东湖,本就不习惯,她也不好多说。只是偷偷跟周亦南坦白,告诉他,自己已经跟陈文干确定了关系,对他,只能当老乡、朋友或者大哥相处。 她与陈文干的事情,早在去年,周亦南就已经猜到,今年他们又这般闹得沸沸扬扬,他怎会不知? 不过,既然文芳没有告诉父母,说明也是担心这段恋爱没有一个好的结局,那他与文芳父母交好,期望到时候多一份助力。至于以后会怎么发展,他也就只能静观其变了。 曾文芳担心父母闲下来无聊,帮着他们报了几个班,一个是老年人科学文化学习班,是他们夫妻一起去的。然后还帮母亲报了一个插花班,帮父亲报了一个棋类学习班。 还有考驾驶证的事情,也没有落下,曾文芳帮父母一起报名,夫妻二人一起去学,兴致更高。 因此,曾国生夫妻下来东湖市区之后,很快便忙碌起来,根本没有时间想青山镇的人和事。他们一心一意地学,主要是想着不要丢儿女的脸,即使一家人回了京都,他们也要能抬头挺胸地生活。 对母亲能这么快适应这种生活,曾文芳表示很满意。还会不时给他们一些赞赏,让他们更有成就感。 “哇,妈,这花插得好有技艺,简直是艺术品,妈,这是您的作品吗?” 王娟英不好意思地笑了:“芳儿,你太夸张了,哪有这么好?有一位小媳妇学得才好呢,她跟我学的时间差不多,可是,每次插的花都像是艺术品,可漂亮了。老师教的学生太多,反而那个小媳妇有时会指点我,这盘花,就是在她的指导下做出来的。” “妈,你已经很厉害了!如果你与那位小媳妇聊得来,也可以请她到我们家吃饭。我可以亲自下厨,感谢她对你的帮忙。” “好啊,我跟她说说,她就住在离我们不远的“御锦园”,来我们这里也方便。” “御锦园”?那可是东湖唯一的一个别墅小区,里面住的人非富即贵。曾文芳估计,那位小媳妇肯定是世家儿媳。 如果母亲与这些贵妇交往能不卑不亢,以后去到京都,也就不会胆怯。况且,母亲是一位农村来的中年妇女,没什么值得人家图谋,那位小媳妇能与她相交的,说明本身也善良本分之人。 对于母亲这么快交到朋友,曾文芳非常高兴,给母亲买了一双中跟鞋子作为奖励。 其实也是侧面教母亲如何穿着打扮。什么衣服套什么鞋子,什么场合应该穿什么服装。 而父亲这边,则是对下棋生起了很大的兴趣。他去书店把围棋、象棋、跳棋等一股脑地买了回来。每学一种,回来就缠着曾文芳对弈。曾文芳也不嫌弃父亲的棋技,每次都乐呵呵地跟他下。 次数多了,王娟英也学到了一点门道,也缠着曾国生教她下棋。 夫妻二人本就是聪明人,只是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机会学习。如今得了这些个机会,如饥似渴,学得不亦乐呼。 “爸、妈,你们太聪明了,才来东湖十多天,就已经学会了不少东西。再学半年,沈琅叔叔见到你们,肯定会慨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你就吹吧,我们哪有这么厉害!” 王娟英心里高兴,脸上却嗔怪女儿给他们高帽子戴。 曾国生则笑眯眯地道:“我们本来就是聪明人,只是以前没有机会读书。如果我们生在富贵之家,肯定也能考上大学。” 话说到这里,曾国生也有些惆怅。是啊,如果那个时候,他没有被换到曾家,如今他会做什么呢?教师?医生还是国家干部?总之,无论干什么,都不可能做农民伯伯。 不过,就如大女儿所说,如果他没有被换到曾家,就不会娶阿娟,更不会生下三个这么懂事乖巧的孩子。从这可以知道,他与阿娟、与三个孩子都有缘分。既然有缘,那他就要珍惜这份缘,做妻子儿女的依靠。 曾国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豪情壮志,学起东西来更加刻苦。 文峰听说了父母的事情,也经常打电话来鼓励他们,只要周末能抽空,他就会回东湖。还带着父母到工业园那边的大道上,亲自教他们开车。而文雪,则是周五下午就回东湖,周日下午才乘车回阳光县城。 “以前总是放不下家里的田地、青山镇的批发部,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