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捣乱天下_第三百六十五章 安息的远征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六十五章 安息的远征军 (第2/3页)

   在与安息的帝国战争期间,华夏二十三个州的百姓,全部动员了起来,数千万百姓,用庞大的物力,人力,支援华夏将士在前线的战斗。全国的物资,从不间断,在向边境州汇聚。

    而边境的贵霜州,凉州、氐州、临近的雍州、交州、益州。这六个州,共计出动了民夫1万人。其中,随军民夫5万人,运输队3万人,后方民夫673万人。

    担架四十余万副,大小车辆12万辆,手推车2万辆,挑担6万副,牲畜15余万头。筹集粮食2亿斤,运输前线的粮食9亿斤。

    华夏百姓支援前线,是帝国战争中,最令人鼓舞的一幕。它昭示着,在弘武大帝的带领下,华夏各民族真正团结在了一起。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得崛起,他们,可以抛弃一切。

    后世对此作出了评论:他们一致认为,是弘武大帝的思想教育,才让古代的华夏百姓有了如此高的觉悟。只有民族团结至国家强盛起来,才能过上好日子。他们不得不佩服,当时弘威大帝对人民的引导。就算是现代,许多国家的人,还不明白这个道理。还被敌国煽动颠覆国家,只以为颠覆了能过上好日子,岂不知过的猪狗不如。

    后来,当帝国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的时候,华夏参战的兵力与支援的民夫比例高达1:2。

    这是第三世纪,乃至千年后,都可堪称空前浩大的人力总动员。华夏帝国的人民,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爱国热忱。就算是最“贪婪”的华夏商人,竟然也是中断贸易。将所有的远行的车队,全面投入到运送军事物资上。

    例如,民夫支援负担最重的是益州,在这里汇聚了整个长江以南地区的支前物资。刚正不阿的军机处军师田丰,作为后勤总指挥,亲自来到了这里。益州累计出动支前民夫4万人次,州常备民夫占该州总人口的百分之15以上。

    按照战争惯例,国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百分之12。而益州动员了高大人口基数百分之15的民夫,已经大大超出了最高值的界线。七个人中就抽出了一个民夫,除去老弱妇孺,几乎了动员了全部青壮年。

    动员起来的人民喊出了口号,“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支援前线,哪怕倾家荡产,只为华夏的胜利。”

    人们穿越了高原,越过平原,渡过大河,行程万千里,将华夏繁华内地数不清的物资,送到了边境前线。

    千里大运输,弘威大帝的高瞻远瞩,也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华夏的疆域到达那里,官道就要修到那里。”这一国策,当边境发生战事的时候,华夏的军队能够快速调动兵马。随后,大军后勤物资的运输,也能够快速到达,畅通无阻。而和平时期,通畅的道路,能够繁荣疆域广阔大秦的贸易,真是一举两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制定的“昆都士战役”,进入到最后阶段。消灭了安息远征军,便能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攻入安息本土。

    大秦对安息战争的成败,在此一举。

    同一时间,罗马城中心巴拉丁山。

    从公元前1世纪奥古斯都时代起,巴拉丁山就是历代皇帝居住的地方,经过多次大规模的营造、扩建,建有宏伟的宫殿建筑群。有宫殿、浴场、图书馆、剧场、神庙和花园等。

    罗马神系,脱胎自希腊神系。希腊有宙斯,罗马有神王朱庇特。它的最宏伟的神庙就在罗马城中。取得战争胜利的罗马皇帝、元老在这里隆重集会,向朱庇特浇奠祭礼,庆祝战争的胜利,并将战争中的缴获物献祭。

    罗马皇帝就是凡间的神,从巴拉丁山脚下开始,几乎如同奥林匹斯山一般,又如同黄金十二宫山一般,一座座宏伟的大殿,错落而上。直到山顶,便是罗马帝皇凯旋大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的主殿。

    亭台之上,繁华的罗马城尽收眼底,城外的万里河山,仿佛也是在眼前。

    每当遥望的时候,塞维鲁总是能够满足内心的渴望,因为他知道,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这样的头衔,极大满足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