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3节 (第1/4页)
“我要怎么做?” 宋祁攥紧了拳,深深吸了口气。 往常他肆意妄为,不顾礼法,乃是因为他漫无目的。可如今他心中有了炙热的欲望,自然不可与往日相提并论。 可徐挽澜却是轻飘飘地打发了他。她浅浅笑着,将他所写的笔记自袖中抽出,将那几张纸摊在膝上,随即唤他过来,对着他细细讲评起来,至于如何争权逐利,如何夺人先声,如何成为制四方,定海内的天下之主,却是只字未提,好似方才她的那一番言语,不过是他的幻觉而已。 “我到底要怎么做?” 当她讲评罢了,起身要走之时,宋祁忍了又忍,到底是没忍住,又抬着头,张口追问。 徐挽澜随意笑笑,轻声道:“心粗气浮,百事无成。你先跟着你那些师傅,好好学学六艺四德罢。我每个月给你送的书,你也要多读多写。你啊,还太小了些,孩子心性。你得先过了我这一关,才能过朝中文武的关,世家大族的关,平民巷闾的关,以及你娘这最后一关。” 她方才跟宋祁说这些言语,不过是想将金元祯那事暂且压过去。至于宋祁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儿,还要看看他接下来这段时间的表现,看看他能否凝心静气,革面敛手,品悟其道。 徐挽澜不过是想蒙混过关,试试他的心性,然而宋祁却是认真起来,目光灼灼地盯着她,对她沉声说道:“我一定会过你这关的。” 徐三点了点头,倒是未曾多想,眼瞧着雨差不多停了,开封府衙里还有不少公务要处理,这便掀摆而去,不复多留。 十余日过后,落日边书急,秋风战鼓多,金宋合攻西夏之战,已然成了街头巷尾热议之话题。之前官家曾担忧民心动荡,却是远远低估了大宋国民对国家的信心。便拿京中百姓来说,几乎无人担心战败,反倒常常嘲笑西夏夜郎自大,不自量力,唯有那家中有人从军当兵的,提起战事,连连哀叹,忧心不已。 三国交战之处,距离开封府有千里之遥。若非徐三每日上朝,都能听见关于战事的最新军报,她甚至无法在生活中切身感受到战争带来的一丝影响。 她生怕战火蔓延,引起流民四蹿,又觉得这仗还要打上一年半载,便又给徐阿母写了信,想让她带着贞哥儿上京短住。哪知徐阿母回信之后,却是又一次推拒,说是贞哥儿已然嫁作人夫,必须要守着家宅,没有妻子允许,哪里都不能去,徐阿母怕他孤单,自然是要陪着他的。 徐荣桂说了,等到西夏战事了结,郑素鸣与贞哥儿团聚,她便立刻上京,来享女儿的福,过上太平日子。 转眼即是十一月,僵持已久的战局终于有了突破,宋金大军攻下了西夏的第一座城池。而便是同月,唐玉藻开的那驿馆,竟也开始赚钱了。 读书人一听这驿馆乃是徐状元开的,自然都一窝蜂的凑上来,想着能借此结交高官,攀扯关系。唐玉藻处事倒也公平,只收房钱,不收那额外的礼,只按先来后到的顺序,不按贫富贵贱,如此一来,也为徐挽澜博得了不少好名声。 唐玉藻办的这驿馆,名为兴澜驿馆,名字乃是周文棠给起的。徐挽澜向来喜欢周内侍的字,便央了他,给驿馆题了牌匾。门上有兴澜馆三个大字,两边还有一幅对联,写的是“芳词洒清风,藻思兴文澜”之语。 唐玉藻喜欢这对联,他虽不识字,但是娘子说了,其中有一个藻字,指的就是他的名字。唐玉藻只顾着高兴,倒也没有多想——要说名字,这对联里可还有一个“文”字呢。 藻字离的那样远,文字却紧紧挨着澜字,也不知是藏了何人的小心思。 硝烟弥漫的时代,尽管眼前所见,一切平稳,但生活在这时代的人,却都有一颗难安分的心。徐挽澜时不时会想起远在战场的郑七姐,既盼着此战过后,她能功成名立,加官进爵,可又怕刀剑无眼,她受了伤,或是丧了命,贞哥儿就此受了连累。 这日正值休沐,周文棠恰好要去大相国寺,一面奉了官家之命,代其上香,一面要帮着僧人尼姑翻译佛经。徐挽澜偶尔听他说起,便也想去一趟大相国寺,为千里之外的郑七祈祷平安。 此时已是冬日,西北沙场,已是雪深马僵,而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