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1节 (第2/3页)
仔细看上一遍,勾勾画画,添添写写, 这才将这份录册递到了官家面前来。 他已然怀疑崔氏有害徐三之心,对其自然是时时提防,不曾有一刻放松,而崔金钗,早就是他心中的头号怀疑对象。 今日他要来那录册,看着看着,不由勾唇微哂,却原来崔金钗录写之时,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对于徐挽澜只记了寥寥几笔,对于其余考生,尤其是那蒋平钏,倒是不吝溢美之言,洋洋洒洒,记述甚详。 若非徐三今日的表现,确实令人印象深刻,说不定还真要着了她的道,致使官家翻阅录册之时,印象模糊,忆不起来徐三其人。 只是周文棠着实想不明白,崔金钗和徐三,又能有甚么深仇大恨?他思虑半晌,也是不得其解,只能盼着兔罝手下,能为他寻来蛛丝马迹。 至于蒋平钏今日的表现,周文棠去偏室见徐三之前,便已在屏风之后看过全程。蒋平钏确有才学,她敢以官门子女的身份,跑来参加寒门书生应试的科举,可见也是个有本事、有心气儿的。 只是她到底是大家闺范,故门子弟,便是她有意收敛,那股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骄傲,也是怎么都遮掩不住的。 世人喜欢聪明人,却也害怕聪明人,尤其害怕那些个毫不掩饰自己聪明的人。人总有那么一点儿被害心理,总是担心这些聪明人呢,碍着自己的路,亦或者是对自己有所不利,生怕这些他们某日出手,而愚钝如己,则会一时应付不过来,所以思来想去,还不如先行打压。 常言道是“出头椽儿先朽烂”,说的是露在屋外头的椽子,总是最先朽烂的那个。似这些混迹官场的官油子,更是深谙中庸之道,一瞧见蒋平钏这样的高门贵女,口中赞叹不绝,可心里头,却并不向着她。 单论才学,蒋平钏与徐挽澜各有所长。徐三擅长的是策论与律法,而蒋平钏,早就是闻名京都府的才女,对于诗文及史论,更是得心应手。两人相比,似是难分胜负。 但若说要点谁为状元,官家收了一众官员的题笺一看,发觉大多写的都是徐挽澜的名字,几乎呈一边倒的势头。 此等情状,早就在周文棠的意料之中。数月之前,当徐蒋二人同列会元之时,他就知道,最终的状元,一定会是徐三娘。 一来,徐挽澜出身底层,是正经的寒门之女,而科举考试,本就是为了给寒门庶族开辟一条入仕之路,鼓励民众一心向学,借此稳定朝廷统治。若是在这三年一回的科举之中,点了当今丞相的女儿为状元,岂不是要寒了那些绳枢之士、寒门书生的心? 二来,今年省试的主考官,乃是蒋右相蒋沅。她先前点了徐挽澜和蒋平钏同为会元,已然招惹了不少流言蜚语。蒋沅乃是保守之人,事事谨慎,今日殿试,便是官家欲要点蒋平钏为状元,她也定会进谏拦下。 三来,周文棠养了徐三半年多,早年间几番宫宴,也见过几次蒋平钏。他清楚得很,比起生于簪缨世家的蒋小娘子,徐挽澜要讨喜的多。 徐挽澜出身不高,昔日做的又是讼师,外圆而内方,伶牙俐齿,八面玲珑。二人在省试之时,或许会难分高下,但等到殿试,徐挽澜一定会更得诸人欢心。以后二人做了官,徐三凭着那股机灵劲儿,也绝不会比蒋平钏混的差。 蒋平钏可惜吗?不,不可惜。 在周内侍看来,她明明有捷径可走,却偏要赌一口气,来走这一条并不适合她的狭路,这绝非明智之选,倒更像是负气斗狠。她既然做了决定,那就必须要承担后果。 周文棠思及此处,微微勾唇,点墨挥毫,半弯腰身,开始于黄榜之上,题写众人名次。 他头一个写下的,就是这“状元寿州徐挽澜”几字,一撇一勾,矫若游龙,写的极为认真,着实难得。 这日里晌午过后,炎阳高照,宫门之外,人头攒动,如潮如涌,为的不是别的,就是挤着来看拆号张榜。 唐小郎挤在人堆里头,小心翼翼地抱着双臂,护着左右,生怕被哪个妇人占了便宜去。他身量不高,纤细娇柔,几乎是这人群之中,唯一一个面带薄纱的小郎君,放眼望去,倒是显眼的很。 只可惜他这细胳膊细腿儿的,实在没甚么气力,咬着牙,拼了命,往里头挤了两回,好不容易钻进空当里去,不一会儿便又被人推挤出来。唐小郎满身是汗,热的不行,连站都站不稳当,哪知恰在此时,身侧忽地伸过来一只大手,牢牢地勒住了他那纤细手臂。 唐玉藻一惊,小嘴儿立时瘪了下去,委屈巴巴,还当是被人揩了油水,待到抬起狐狸眼儿一瞧,这才算安下心来,却原来这搀他之人,勉强也算是他的熟人,正是那高大结实的韩小犬韩元琨。 这两人向来不大对付,唐玉藻得了空,便要在徐三面前说韩小犬的坏话,而韩元琨也不甘示弱,与徐三闲谈之时,也要时不时讥讽唐玉藻两句。然而今时今日,仇人相见,倒是不曾分外眼红,反而于无声之中,生出了古怪的默契来。 两人互瞥一眼,俱是冷哼一声,收回目光,可紧接着,却又默不作声,左右搀扶,合力往人堆深处挤了过去。 四下闹哄不止,有哭号的,亦有狂笑的,二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