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节 (第4/4页)
便跨出门外,只余下这唐小郎蹙着眉头,绞着手中帕子,复又有些患得患失起来。 徐三出了门后,便往后山行了过去。她心里头担忧的,便是那似荷莲。一方面,晁四如何,官家已经有了决断,但这牡丹呢?是栽到盆中,送至京中,还是说就养在寿春?以后呢,可有专人来养?这几日她被困于城中,可有人给它浇水松土?又是怎么浇的,怎么松的? 晁四大字不识一个,自是留不下半点笔墨。他也没甚么银钱,衣裳都是徐三买的,自是也留不下甚么物事。若说他在这人世间留下了甚么,不过只有一些花草罢了。那是他的一生心血,徐三绝不想让旁人糟蹋了去。 徐三怀着满心忧虑,趁着月色,夜半上了后山。她左顾右看,见这园子周围,并无一人把守,直叫她心中咯噔一下,忙不迭地提起裙摆,急步而入。 她大步走进茅草屋里,找了一番,接着急急忙忙地抱上花浇等物,手提灯笼,走出屋外,步入小径,朝着花道深处行了过去。夜色深重,四下昏暗,徐三昨日失眠熬夜,精神头儿自是大不如往日,而这山中更还起了茫茫雾气,实在叫她眉头紧皱,怎么看也看不真切。 徐三提着红色灯笼,按着记忆中的路,于白雾之间,缓步而行。走了一会儿后,她估摸着到了地方,便又抬起灯笼,照向四方,可谁知她这一照,便见花间有一男子,背对着她,一袭白衣,长身玉立,瞧那模样,分明就是晁缃。 作者有话要说: 我梦想着以后早一更,晚一更……不知道能不能实现=_= 可能只是说大话吧 第71章 秋风春浪鳌头好(三) 秋风春浪鳌头好(三) 眼前所见,是人邪?是鬼乎?徐三娘屏息凝气, 红唇紧抿, 手持绛红灯笼, 于濛濛雾气间, 抬臂照了过去。她知道,这约莫是自己的幻觉, 可她太贪心了, 即便是幻觉, 她也不愿它顷刻消散。 她不敢上前,唯恐惊扰,只隔了段距离, 默然立于那人身后。她蹙着眉头,近乎贪婪地凝望着那白衣身影。是梦又有何妨?但愿长醉不复醒。 只可惜没过多久,那人身形一晃, 这眼前幻象, 仿佛顷刻间便要化为乌有,惊得徐三娘睁大眼睛, 急急迈步上前, 一把将那人的胳膊抱入怀中, 口中则哀声道:“四郎莫走!不管你是人是鬼, 我都不许你舍我而去……” 徐三本以为她伸出手来, 定然会扑个空,谁曾想那被她抱在怀中的手,却是实实在在, 透着温热之气。徐三一怔,一时间心头鹿撞,又喜又惊,可是下一秒钟,她抬起头来,看向那人侧颜,心上仿佛被浇了一桶凉水似的,立时反应过来,急急松手,退后几步,与那人拉开了些距离。 白雾漫漫,夜色深重,徐三看不清那人的具体相貌,但她只瞥了一眼,便知眼前之人,绝非晁缃。 她面上发臊,心里头尴尬到了极点,连忙俯身一拜,赔着笑脸,低低说道:“‘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这黑咕隆咚的,我头脑冬烘,有眼如盲,误认了人,还请公子宽恕则个。” 她引的这句诗,指的却是一出典故,说的是唐朝有个主考官,名叫郑薰,将考生颜标认作了颜真卿的后代,并将其点为状元。所谓“冬烘”二字,也是在骂自己浅陋无知,是个贬义词,在这宋朝,也算不得生僻。 徐三嘴上赔礼道歉,心里头却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定。毕竟在这女尊男卑的朝代,男子的名节,可谓是极其重要。若是面前这人,是个看重名节的,被她这么一碰,便开始寻死觅活,那徐三,可就是摊上麻烦事儿了。 徐三娘咬着下唇,偷偷抬起眼来,复又观察起那人的神情来。她先前看时,没敢仔细看,如今细一打量,不由有些惊艳,只觉得连韩小犬,都被眼前这男人比了下去。 她眨了两下眼,便见那人低头看着她,轻笑道:“这位冬烘先生,大不必如此忧虑。在下不过是个阉人,没甚么名节可言。” 阉人? 徐三娘听得这两个字,一下子明白过来。在这大宋国内,内侍是无需净身的,眼前之人若是阉人,那就只能是那一位传说中的人物了——周内侍,周文棠是也。 周内侍写的那一本《抱瓮录》,可以说是徐三娘的启蒙教材,也是她最爱看的花草之书。而他亲手所做的十色笺,也令徐三娘爱不释手,惊赞不已,时不时便变着法儿地,从崔钿那里要来几张,把玩收藏。 眼下见到真人,徐三一惊,随即一笑,连忙道:“我夜里头急急赶来,就是怕没人浇水松土。如今有中贵人在,那我就放下心来了。” 这所谓中贵人,乃是宫外之人对宦官内侍的尊称。徐三到底还是平头百姓,周内侍这三个字,山大王唤得,崔钿唤得,她却唤不得。 徐三话及此处,稍稍侧头,看了两眼那似荷莲,见这两株牡丹,无语盈盈,韶华正盛,自是安心了不少。她收回目光,抿了抿唇,又对着周内侍低声问道:“中贵人,这似荷莲,日后是送到开封府去,还是就留在寿春县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