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19节 (第1/3页)
探春从前和宝钗甚为交好,坐于一处,宝钗忽问起她蜀中婚嫁习俗问题,探春笑道:“宝jiejie家的姐儿也才六岁,难不成这般早想在蜀中寻得女婿吗?” 宝钗不禁长叹一声,道:“三meimei你还真是说对一半了,我也实在是没有法子。” 探春吃了一惊:“宝jiejie何愁嫁女?” 宝钗叹道:“三meimei有所不知,我夫君前头有个女儿,那个……唉,如今且有二十五岁了。今年我公公婆婆进京来,见她大龄未嫁可怜,却要我为她寻门亲事,这可不就难住了我?” 探春听她说的甚是隐晦,这只怕是石家秘辛,不好多问。 探春道:“在蜀中这年纪倒也不是说嫁不出去,但是这嫁娶之事到哪都是一样,家世才德品性年纪也要相当。” 虽然当年贾雨村的事闹出来,薛蟠打死人的事瞒不住,交巨额银子罚金保了条命,发配至边城为马奴。但是薛宝钗是外嫁女,又是会做人的,做人极合石礼心意,婆母一直不在身边,叔母石张氏是cao办她婚事的人,自然是对她不错。 但是正经婆婆回京却是不一样了,石婉儿当年是心思歹毒犯下大错,可石婉儿现在看着可怜。人都易于偏向表面的弱者,何况是在孙女与儿媳之间的选择,石松夫人见宝钗十几年来竟然一点都没有为石婉儿打算,心中自然有气。 而宝钗身为长媳,一直没有在婆母身边尽过孝,此时婆母不知为何,总还是要教她些规矩。宝钗心想是不是将石婉儿嫁出去,婆婆会对她满意一些,当然,自己也送走一尊瘟神。 京都她也实在找不到合适人家。 宝钗道:“便是有那续弦的人家也很是使得的,我瞧你在四川也还过得自在,婉儿嫁了去也许还能有造化。” 宝钗主要是看探春犯过错,但是也打了个翻身仗,不求石婉儿有她这本事,但是这探春例子给婆婆看着,婆婆应能信她是用心的。 探春却道:“我倒是都没有打听过这些事,怕是帮不上忙了。” 又见大家围着邢夫人说话,原来今年竟是承恩公夫人的五十大寿了,日子就在十二月。 承恩公夫人之显赫,国公府是被踏破门槛的,承恩公夫人算是“母以女贵”的典范了,就算是亲王妃都不及她的。虽也有人抨击“邢半朝”,但是承恩公府在民间的口碑是极好的,每年施粥施药助学的事都不鲜。而承恩公府有全大周第一的“贵族女校”,那也是家中有女的人争破头进去的。 邢夫人道:“嫂子原说是不想大办的,那么多宾客送来贺礼,一场席面总要请人吃了。” 湘云抚掌笑道:“皇后娘娘班师回朝在即,这宾客怕是更多了。灶台都要多起几个才制得出席面来!” 惜春笑道:“三年前承恩公五十大寿,圣人娘娘皇子公主可都驾临了,就听说席面挤得很。” 迎春道:“那还是凤嫂子还留了一手,多备几桌器具,不然可是让人站着的都有。” 又听王凤熙说起那些场面,探春听来暗想:那才是王公贵胄的场面,但我的身份却是去不了的,凭当年那事只怕承恩公夫人对我印象是难好的。最多也是备份礼过去,只盼有邢夫人、凤嫂子的关系别给退回来。 …… 石柏于乾元十八年加封为“东阁大学士”,现居兵部左侍郎,也是极尽荣宠了。 晚上下衙回来,石张氏摆饭,让下人去东院传几个留京读书的孙子。 寂然饭毕,石柏又考教几个孙子的功课进度后才让孙子们各自下去安歇。 石张氏服侍他更衣时问道:“都传皇后娘娘即将班师回京,却不知是哪一日,能赶得上承恩公夫人的寿宴吗?” 石柏道:“就是五六日间了。” 石张氏笑道:“娘娘也是心大的,这动不动就能离京一两年,也亏得圣人是个有情人。” 石柏笑道:“等有她那安/邦/拓土的能耐岂会将寻常女子放在眼里?” 石张氏道:“当年我还是想让慧儿跟娘娘学些女红女德,没想娘娘比慧儿可疯狂多了,也难怪慧儿跟别人都不乐意,去了娘娘那就乖觉得紧。” 石柏叹道:“其实朝野内外声浪也不少,我总想着父亲的前车之鉴,但如今也是‘邢半朝’的人了。” 石张氏道:“老爷也不用忧心,圣人没有这么多儿子,三皇子人品也是极出色的……” 圣人都明旨了大皇子和二皇子没有皇位继承权,也只封了郡王。 石柏着:“圣人春秋正盛,此时谈这些一切尚早。” 石张氏忽又谈起大哥石松一家的事来,他们原来久在粤海之地,两家节礼信件往来还好,但他们回京后却又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有些亲戚可能是远交比近处要好。 石张氏说:“旁的我倒也没有什么,今儿上午,大嫂带着婉儿过来请罪,这是个什么章法?” 石婉儿当年可是故意弄死了石慧纳吉的大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