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0节 (第2/3页)
敢说,到后来则是觉得没必要再提……现在看来,任何没有必要隐瞒的事情,早些说出来,对彼此都好。 他甚至开始考虑,何时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刘煜,至少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告诉一部分。 洪悬见他开朗起来,遂知道这一双人根本无需外人担心。 他仔细观察过煜亲王,照他对简小友的态度,恐怕只要简小友愿意说,他都愿意听——这种误会在心意相通的人之间,根本谈不上误会。 晓年解了心事,轻松了不少,当然马上就被洪悬大师的收藏所吸引。 他现在最大的困扰,就是能去的地方太少,但芳疗需要的原材料,并非所有冀州本土花药可以替代,必须去更远的地方,才可能找到合适的原料。 早在十年前,洪悬大师见过的草药就曾开拓晓年的见识,让他能够找到好些没见过的本土药植,后来有财大气粗的煜亲王府作为后盾,他自己不能出远门,但却能通过煜亲王府的人去找来洪悬大师提到的疑似有用的原料。 如果洪悬大师真的把自己在各州所见药植编录成书籍,虽然比不上自己去看来得直观,但也能从很大程度扩展晓年的精油库。 当然,洪悬大师这书编出来,受益的不仅仅是晓年,恐怕没有哪位大夫不渴望这样的巨作出现,它将是九州之福,或许是另一部《本草》。 洪悬大师对晓年的芳疗也极其有兴趣,这毕竟是治好煜亲王魇症的法子,他一边听晓年说着,一边和他一起整理包袱里的药材。 看到特别的,就跟晓年提上一两句,但并不展开,免得时间太久,扰了晓年回去。 说着说着,他拿起一个密封的盒子,突然想到了什么,递给晓年看。 晓年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是些干燥的枯壳,还有一些干花和一个小包:“大师,这是什么?” “断肠草,其花美好,名芙蓉,”洪悬大师拿着药草的米壳递给晓年看:“此花在当地也被叫做阿芙蓉。” 晓年闻言,心中剧震。 第166章 弃药 晓年跟着祖父在冀州学习传统医学多年, 加上他本身也是学医出身,所以深知历史总会有惊人的相似。 就好像在他的故乡,中西方历史中曾出现过很多巧合一样。 比如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金字塔王朝建立, 恰与司马迁所著史记中记载的炎帝、黄帝产生在同一时间, 两者分别为东、西古代文化的起源。 又比如公元前二十世纪, 古巴比伦创建了以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周期计算的太阴历,与夏朝所使用的阴历,不仅同时, 而且都是每隔两到三年会置一个闰月。 晓年看到的九州与他记忆中的华国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他所熟知的领域里, 《内经》、《本草》、《伤寒论》这样的医药学书籍皆有,只是著书之人名讳有所不同。 晓年之所以能够在九州继续自己的芳香疗法, 甚至考虑渐渐减少对古玉中实验室的依赖,就是仰赖这种历史的“相似”和“巧合”。 晓年一直努力的方向, 是让这种辅助治疗的方法普及开来,他首先要做的, 就是将原材料处理的方式简单化。 现在如果不依靠他实验室里的仪器, 光用“土法”提取精油, 方式比较单一, 工序也比较粗糙,导致提取的精油纯度和品质达不到实验室级的水准,但供给日常使用,已经没有太大问题。 而相比于工具和器具研发的进展, 晓年这几年在原材料的寻找方面显然更有收获。 在广袤的九州大陆上,能够找到很多媲美甚至超远原配方的替代品。有些药材跟华国的植物,连名字都一样,有些名头类似,还有些虽不是一样的叫法,但本质是极其相似的东西。 所以晓年常常在想,自己需要的原材料,九州一定有的,只是不知道植物在何地,又叫什么名,只有慢慢去找、去比对、去确认,才能得到答案。 希望能够眼见为实,他才如此向往洪悬大师的经历……但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植木,都是值得期待的好东西。 洪悬大师见晓年神色似有不对,立刻问道:“小友知道这种药草?” 来自华国的晓年,现在终于想起了一种让人产生联想的植物。 只是因为他以前在冀州没有看过、也没有听说过类似的花,所以刚刚看到那些枯壳的时候,才没能马上认出来。 他听大师说起“药草”两字,才猛然想起来,那种花木的部分确实可以入药,有敛肺、涩肠、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