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1节 (第4/5页)
“所以狄仁杰前往成都府整治吏治,以温和、圆润的方式处置,哪怕是把整个剑南道的官员都革职,百姓也不会对我大唐朝廷产生什么隔阂,只会拍手称快。但如果臣入蜀,以雷霆万钧之力扫之,势必会造成更大的动静,甚至动摇百姓的利益、大唐的根基,从而为您带来不明确的隐患。但……殿下却让臣入土蕃,难道就不怕臣的作风会让裴行俭大人等人的努力付诸东流?” “土蕃现在已经不需要温和、圆润了,想要他们对我大唐有向心力,有敬意,就得先让他们怕我们才行,所以你比狄仁杰合适土蕃,却不合适剑南道。” “先怕后敬?”林士翎有些想不通缘由。 第826章 车同轨,书同文 无论是小到一个人、一个个体、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敬意从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更不是依靠礼与德的施舍就能得来的。 最为显著的例子莫过于新罗、百济,特别是倭国,向来就是只对强国表现出自己的尊敬,对于弱者从来都是棍棒刀枪的野蛮行径。 而在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中,向来却是讲究以德服人、以礼待之,而在所谓的美德之中,我们民族却又给这种礼与德加上了一道枷锁,那便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样的枷锁。 所以无论是小到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在帮助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民族时,我们在展现出我们强大的文化优势跟礼与德时,却总是期望着受到自己帮助的人,能够时时刻刻的与自己站在同一阵线上。 甚至在有些时候,当被你帮助的人在某一件事情上,违背了你的意志,变得偏离了你既定的轨道时,我们便会认为此人乃是忘恩负义之徒。 上升到一个民族的高度,无论是大唐还是强汉,当我们以武力驱除外来的入侵,当我们以为善之民意帮助其他民族时,往往也会把感恩戴德四个字,一同免费送给人家。 这种桎梏了民族本义,只求回报的行径,从来就不会是本身惠利的外交手段,但这却是华夏先祖给予了文化强行的一道枷锁,把我们的概念只是放在中原范围内,却把被我们征服了民族当成了蛮族异己对待。 异族异己在向往憧憬,甚至想要融合进这个华夏民族的大圈子时,往往需要在脑袋上顶着乞怜、悲戚的救助者身份,而我们却忘了,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他都有他最基本的尊严。 无论是土蕃还是其他牧族,无论是这一世,还是上一世,对于李弘来说,都是难解的难题。 甚至是上一世,同样在大批大批的优惠政策奉上时,我们就开始急不可待的,希望人家为我们立刻大唱赞歌,立刻给予我们同等价值的感激不尽。 “所以……土蕃需要戴至德这样的老古董帮助他们学习我们的文化,但却又需要我这样的人来当恶人,让他们在适应了我大唐对他们无偿的奉献后,给予他们一种威慑与惧怕,从而让他们念及我们从前的好,也就是念及皇权的恩德?这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而不是因为老古董传授给了他们,是他们在对比之后,主动做出的选择。”林士翎一向自诩聪明过人,不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他更善于阴谋诡计之人,但现在面对太子殿下的解惑,他觉得自己一直被殿下玩弄于股掌之间,连殿下为何派遣自己前往土蕃的最终目的都没有揣摩明白。 “可以这么说,循序渐进而已,当年秦始皇横扫六国,而后以车同轨、行同伦、书同文造就了如今中原大一统,楚、韩、燕、齐、赵、魏之地,如今依然居住着那时的国民。但经过这近千年的磨合与融合,谁还会记得自己是楚国人?是齐国人?不都是以唐人自居,以华夏百姓自居?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们不再反朝廷复国了?那些千年前的国度在历史的尘埃中烟消云散,但大片大片的土地为何却在无声无息的时间河流中,融为了一体呢?”李弘站在亭台处望向远方的洱海,平静的湖面在金光闪闪中显得安逸而平和。 “同根同源,我们有着相通的文化,相连的血脉,哪怕是五胡乱华之时,哪怕是隋统中原,哪怕是我大唐坐拥盛世江山,我们在共通的前提下,足以用华夏文化凝聚民族的力量,所以谁也拆不散我们?”林士翎感觉自己好像琢磨对了方向,两眼有些放光地说道。 “不错,但中原圈子是不是禁锢住了我们的儒家大贤了?是不是让他们开始变得不思进取,只知守着让他们崛起的沃土,抱着皇权的大腿,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享受百姓对他们的赞誉了,却从来不知道他们应该抱着他们的经史子集,继续扩充这一个华夏圈子!所以就不如让我帮帮他们,全给赶到蛮荒之地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