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7节 (第3/4页)
非凡的智慧与耐心,权衡每个阶级对于王朝的利弊,权衡每个势力对于皇家的作用,在安抚拉拢各个阶级势力为我所用、忠心耿耿之时,则就需要在一些是非问题上选择和稀泥的手段,而只有这样,一个帝国的权力者,才能够真正的把权利握在手中,让更多的人为自己所用。 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可以凭借年龄少小这个优势,锋芒毕露、不计后果,凭借着一腔热血来为所欲为的李弘了,越是在看似自己位置稳固的时候,自己就更因该更小心才是,往往过于安逸的处境,会让人变得麻木,敏锐的触觉往往会降低。 无论他活过几世、带着几世的记忆,在这个完全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层面与高度上,想要在朝堂之上,与这些历史上大名鼎鼎、流传千古的人物周旋,随着他地位的稳固,他手里所握着的优势也越来越少。 历史的轨迹因为他的出现,改变而改变,一些朝堂之上的人事物,已经不能再去参考史书,所以,李弘很明白,接下来在父皇御驾亲征的这段日子里,恐怕才是自己面对的最为严峻的一次考验。 所以战略性的选择回到自己最为熟悉的长安,按部就班的监国之外,那么剩下的时间经营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便是下策中的上策。 义阳的婚事儿结束之后,便是高安的下嫁,皇家不到一个月之内接连嫁出两位公主,这倒是让整个洛阳的百姓陷入了仿佛节日的欢腾之中,因为两位公主的下嫁,李弘估计恐怕洛阳城这一个月,南北两市的税收相比往年的这一月,要大幅度增长不少。 在这期间,除了兵部在按部就班的准备陛下御驾亲征的所有事物外,其他朝堂官员这段时间好像都变得白胖白胖的,义阳的出嫁,一连九天的宴请,让他们一个吃的天天打饱嗝儿。 高安的出嫁,又是连着九天的皇家宴会,文武百官天天醉生梦死,朝堂之上,平日里的朝会也开始变成了三日一开,后来又变成了五日一开。 而御史李峤就不干了,直言陛下怠慢了国事,应该效仿先帝一样,每日都应该开设朝会,更何况,陛下您刚刚登基时,自己也亲自承诺过,绝不荒废朝堂,每日都会参与朝会。 李治气的吹胡子瞪眼,但是又无可奈何,没办法,当年登基时,自己确实说过那样的豪言壮语,但朕这段时间嫁公主,就不能让朕清闲两天吗?何况朕还要御驾出征辽东! 此事儿被来到东宫蹭饭的某人知晓后,便若有所思的给他龙爹出主意:“要不您御驾亲征时,把李峤带上?给他八百人,限他三日之内平辽东战事儿,如若不成提头来见……哎哟。” 武媚经过李弘的身边,听着那无耻的言论,举起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的玉手,在他儿子脑后赏了一巴掌:“胡闹,那李峤我觉得直言上谏就很好,陛下因为公主下嫁,确实是有荒废朝堂之嫌。” 李治不说话的看看皇后武媚,然后再看看太子李弘,憋了半天才说道:“朕因为要御驾亲征辽东一事儿,无从分心朝堂,明日起太子监国,皇后辅佐。” “为什么?”某人瞪着眼睛质问龙爹。 龙妈坐在一边却是得意的笑,不孝之子终于落在自己手里了,还就不信他监国时都能做到面面俱到,陛下让自己辅佐,其实说白了,就是让自己看紧不孝之子,免得在陛下御驾亲征期间,朝堂之上被他改革的又是一片乌烟瘴气。 于是,某人便这样再次被架到了监国的位置上,堂堂的安西都护府大都护、京兆府府尹、尚书省尚书令、太子殿下李弘,试着提出了一个理念:“要不七日上一次朝如何……?” 然后某人被龙爹跟龙妈双双下手赶了出来,再次开始了他朝九晚五,下朝后还要去后宫禀报的非人的生活。 整个出征仪式看的李弘是直哼哼,这气派、这场面、这隆重到不能在隆重,震撼到不能再震撼的场面,让李弘以为这不是出征,而是皇帝陛下要在天下子民跟前秀一下自己的文韬武略。 两万金吾卫簇拥着身披金色盔甲的皇帝陛下,身后更是各种旌旗招展,薛仁贵早就已经率兵前往了卫州黎阳仓,开始督促军粮,而幽州都督作为中原地区最后一道前往关外的屏障,也开始因为陛下的御驾亲征忙活了起来。 吏部早已经任命了新任的幽州刺史,这个人是某人身为尚书省尚书令后,第一次的真正的人事任命:卢照邻回到了离五姓七家之范阳卢氏不远的幽州任职,这让卢氏家族上下,又是欢喜又是忧。 卢氏上下的掌权者,一些人认为,太子殿下任命卢照邻为幽州刺史,而在这之前,甚至还释放了与他在曲江池诗会闹出误会的卢敖。 虽然整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