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3节 (第1/2页)
你这上来就20投也太干脆了吧。 杨一清看着年轻的皇上一脸愕然的样子,笑道:“皇上,臣就算能列出十条,难道皇上就摆不出百条来吗?” 虞璁心想这是友军啊,忙不迭也笑道:“杨大人也理解了朕的意思?” “这文理科举,还有三典修撰,老臣看来,确实可以助益国家。”杨一清慢慢道:“至于……儒学的尊位,还有其他大臣特意叮嘱的事情,哪怕老臣再不同意,也撼动不了陛下吧。” 当年他的老朋友杨廷和,执意让这孩子从太子之门进京登基。 他说不就不,连帝位都可以甩手不要。 后来争太皇太后的尊号和入太庙之事,皇上甚至把无功名的进士引为上臣,让他们来使手腕赶走宫中的老人。 这帝王,是个不达执念不罢休的主。 此事就算能耽误一时,未来也自然还是会又摆上议程。 自己佯装不表赞同,顺理成章的被推举为代表,也不过是卖个顺水人情而已。 虞璁松了一口气,靠在椅背上缓缓道:“杨大人还是知事理啊,对了,太医院日常给您请平安脉了没有?” “回禀陛下,”杨一清思索了片刻,还是报喜不报忧:“好许多了。” 虞璁此刻让老人了了难处,自然多了不少注意力来关心更多的事情:“那背后之疽呢?” 老头儿愣了下,眼睛睁的浑圆。 皇上怎么知道,我背上长了个疽? 这‘疽发背而死’,在史书里出场率特别高。 前有项羽旁边的范增,后有朱元璋身边的徐达。 所谓的疽,基本上就是封闭或半封闭的脓疮,越长越深,然后进一步引发真菌感染之类的并发症。 在现代看来非常不值一提的小事儿,在古代却致死率相当高。 ——当然,这可能和当时的医疗意识、清洁理念太落后有关。 现代人都知道摸患处之前要洗手,因为他们懂细菌是什么。 可古代人看来,这两者似乎并无关联。 “陛下……”杨一清保持着根深蒂固的观念,起身行礼道:“老臣顽疾处处,不必过问,谢陛下体恤。” 虞璁看着他想转移话题的样子,突然开口道:“黄锦,关下门。” “杨大人,劳请您脱下衣服,给朕看看患处。” 2 要说外科手术,古代老早前就有典籍记载。 要不是华佗被曹cao那个医闹鼻祖给弄死了,今儿的医学技术恐怕也会收获更多的良方利术吧。 皇上这话一出,气氛就突然有些尴尬。 陆炳和鹤奴同时抬起头来,杨一清下意识的后退了一步。 “此处污浊丑陋,勿扰陛下圣听。” 虞璁沉默了几秒,还是再度道:“脱了吧。” 老头一辈子没碰见过这种事,犹豫了半天,还是把外袍脱掉,露出上半截背,和那个鼓鼓囊囊的肿包。 ——大概有半个手掌那么大,明显能看出来是个囊肿。 这种囊肿外层往往都包裹着表皮,但内里会越来越烂,以至于碰撞衣物时都会疼的人相当难忍。 虞璁沉默了一刻,开口道:“太医怎么说?” “禁食发物,勿动气执念。”杨一清不习惯被皇上这样看着,想把衣服穿上。 “你等一下。”虞璁扭过头,对陆炳道:“你去把太医院使唤来。” 在等待的过程中,虞璁示意黄锦端来茶点,陪杨一清说说话,自己则仍旧站在那疽子旁边,观察附近的病变情况。 他不是专业的医生,这个时代也没有抗生素消炎药。 但是这种皮肤病,他觉得是完全可以用现代的法子去搞定的。 ——在青春期油脂分泌旺盛的时候,虞璁脖子后面也长过一模一样的疽子,只是没有发炎脓肿到杨一清的这个地步。 如果放任他的这个包这样一直烂下去,烂透到某些血管附近,那才真的会生生拖死他的性命。 真菌会顺着血管游离去其他重要的中枢部位,并且可能引发更多严重的并发症。 趁着现在还能引流,还不如冒险一试。 他如果这时候不干预这件事情,老头儿只能眼巴巴的等着脓包烂透。 太医院这些年肯定开了不少下火清新的方子,可脓垢一日不引,就一日腐蚀肌血。 陆大人动作很快,不一会儿就把崔院使给叫了过来。 老头儿一看到杨一清背上都红肿的疽子,登时以为皇上要来兴师问罪,还没等走的太近,直接跪了下来:“微臣知罪!” “起来。”虞璁没心情跟他客套,而是嘱咐黄锦道:“去取烈酒煮烫,再端个火盆过来。” 他话音未落,一扭头,看见所有人都一脸茫然的在看着自己。 对,自己这个身份很麻烦。 搞不好杨一清还会以为自己要怎么折腾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