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节 (第2/2页)
晰。 只有自己握紧这块玉玺,一步步的号令着这个国家走向正轨,用所有的物力人力,来促成大明国的辉煌无双。 杨一清候在侧殿,黄公公从殿中走来,示意他可以觐见了。 皇帝已恢复了端正的坐姿,轻抿着唇,示意他免礼赐座。 老人家心里揣度着杨慎回京之后的冷遇,开口却开始提内阁上报的各项事宜,语气从容平淡,仿佛只是来例行公事的汇报情况而已。 皇上静静的听他讲完,突然开口道:“‘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这句话是谁写的?” 杨一清不紧不慢的抬起头,缓缓道:“回陛下,出自杨慎十二岁时写的《吊古战场文》。” 皇帝轻轻哦了一声,沉默了许久,又开口道:“那,杨廷和是什么时候进的宫?” 老头儿想了一会儿,才开口道:“十二岁乡试中举,十九岁中进士,正德二年入阁。” 虞璁想了一会,又陷入了沉默中。 这杨家父子,政治上犯得糊涂与野心且不提,论年少时天赋的绽露,当真是令人无话可说。 虽然说杨一清存意再提携杨慎两句,该说不该说的一并讲了,但这倒是提醒了他另一件事。 “杨大人,你说这天下,又该有多少的少年英才?” 国家正是用人的时候,且不说工商之学还没有发展起来,等发展起来,那些天赋秉异的少年青年也该伤仲永了。 杨一清没想到陛下能从杨慎拐弯到这个话题上,愣了下道:“臣……并不知道。” “朕有个大胆的想法。”虞璁往前坐了坐,开口道:“可以出两路试题,颁发给天下,无论性别年纪,都可以提笔作答。” 一路试题,自然是高等数学级别的数理题,能有才能和兴趣研读透的,想必在工部也能有不少助力。 一路策论,试题先叙述自己的实业治国论,让他们根据已有的材料撰写策论。 现代人的种种作弊方法,在这里都没有用。 只要自己出的题足够难,哪怕当地的豪绅发动一切法子聚众做题,都未必能得到正确答案。 再说了,等这些人被召到京城之后,他再考一次试,露狐狸尾巴的统统都揍完屁股再滚。 杨一清听他一五一十的说完大概的说法,面上一片惊骇:“陛下,这科举三年一次……” “所以朕想新立奇举。”虞璁淡定道:“科举要改,但势必得长远打算,急不来,在这期间,不如发动全国,把寒门之子也给予早升的时间。” 他们可能并不了解工程学或者商业学,但朝廷什么人都有,什么书都有,足够供他们深造学习。 现在的国家还没有基础的大学设定,经济基础也不足以支撑各地开设科学院和教育院,只能先想出这种招子,建立一个临时的天才少年班。 但愿徐渭同学能感觉到自己冥冥之中的召唤,赶紧麻溜的滚到京城来。 “皇上的意思是,将这些试卷封存后发到各乡,再统一收回京城阅卷?”杨一清愣道。 “不错,”虞璁点头道:“数理题由工部寻人阅卷,政论阅卷交给徐阶主管,整体招纳新才之事交给杨阁老您,如何?” 杨一清面露笑意,点头道:“如此打算,还算稳妥。” “国库再拨些银两发于驿站,所有通使都选京中从前光禄寺里裁下的那些人。”虞璁解释道:“朕担心有豪绅欺压民众,抢夺答案或者威压串通,所以这四处收卷交卷者,最好都是宫里出去的人。” “内阁自然会再三择定人选,并定夺监督法令,”杨一清作揖道:“待数百人从各路入京,恐怕得到来年春天了。” “不急。”虞璁笑道:“一年朕也肯等。” 现在没钱打仗,他也没闲钱养太多人,等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再开一路新卷,招纳行军打仗的天才。 中国现在虽然还没有十几亿的人口,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皇帝吩咐黄锦端水果点心过来,又下座同杨大人边吃边聊了会儿,突然脑袋一拍,感觉哪儿不对劲。 这做题做一道,容错率太小了。 要么不出,要么就出一套。 “一整套?全考数论?”杨一清皱眉道:“陛下,这些人只懂数论,不通圣贤,未必是为官的材料啊。” “并不是召来做官,而是招来做学问。”虞璁解释道:“杨大人,你看这医药典数、工程数理,学问都大着呢,光研究孔孟那几万字的道德文章,来来回回都是那几句,可对?” 杨一清愣了半天,颇有点不知道如何反驳。 这四书五经的正统性,确实不能动摇。 可皇上提的那些,若真说学问,还确实有些弯弯绕绕在里面。 “当官是一回事,当官是要请人来治理国家,”虞璁笑着给他斟了一杯茶,从容道:“这些做学问的,虽然不一定能参与政务,但同样能为国家效力。” 他只盼着能翻出几个高能人物出来,到时候不管其他人如何阻拦,自己都得捧着他们上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