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7节 (第1/3页)
吴莘待人都走了,才露出讪讪的表情:“秦夫人,多年的老习惯,改不掉。” 这算是解释? 罗敷不想跟他说话,他在屋里溜达了一圈,指指点点:“这里,火大了,所以扑小了些;那里,水放少了,我就加了几勺。秦夫人,先前我不在这儿,你和姓徐的那小子准备怎么办?你可别忘了,我比你更熟悉方氏的隐秘。” 纵然她最烦这种人,听到他提起方琼,便缓和了语气,淡道: “先生打算怎么办?” 在嘉应的时候吴莘和方琼在客栈里深夜谈话,她听了壁角,晓得这位前左院判对方氏了解甚多,方琼一开始瞒着她,却没有瞒着吴莘——抑或是吴莘从头到尾都清楚,就是没说出来。他活这么大岁数,最不缺的就是心眼。 吴莘捡了把矮脚椅坐,“方公子去黎州了,不过就是他人在这儿,你们俩也够呛。等下个月初五越藩寿辰一过,大家一起去绥陵,再另想法子罢。” 他想了想,又道:“再和秦夫人说件事,大人别传出去就行。” 罗敷起初没兴趣听,他说到一半,她却不禁放下了手里的扇子,正襟看着老人。 吴莘说的是一件四十年前的事。 原来他和方继都是渝州人,当年同在赵王府上作大夫,某天老王妃得了怪病,赵王是个孝子,不知从何处得来一株稀世罕见的草药,准备给母亲做药引。吴莘家里是当地的大医户,祖上传下来辨认古籍药材的本事,认得那是一株解热毒的樊桃芝。他和良医正切了一小块试试效果,炼成了两瓶汁液,但他们住的屋子遭了窃,别的都没丢,一整株樊桃芝连带一只小瓶子却统统不见了踪影。 两人慌得六神无主,良医正提议既然还剩一瓶,那就用别的药材顶上,王妃的病听天由命。吴莘想到若事情都出去自己也脱不了干系,便同意先把一半的量先给老王妃服下,再另寻其他互不相克的草药和剩下的一半混在一起。老王妃服了第一剂药,病有了起色,第二剂药却出了问题,赵王要拿他们开罪。当时府中正好新进了几个年轻的医师,也参与了诊治的过程,医正和医副顺理成章地把责任推到了他们身上,其中就包括方继。其他的医师有家族庇护,被赶出府后也没吃多少苦头,但方继就倒霉了,颠沛流离去了洛阳。 罗敷听着听着,就隐约觉得很多事情可以连上,但她缺了根线。 “秦夫人熟悉这樊桃芝吧?” 他打断了罗敷的思路。 “定国公府的樊桃芝,就带着一个小瓶子,被送到宫中给长公主做药引。” 她记得很清楚,王放是亲自去和常玄义要的。 “你可知为何历代越藩一直这么嚣张,先帝却对他们不闻不问?” 吴莘犀利地指出来,“秦夫人,因为你迟早要知道,老夫也就直言不讳了。” “那株樊桃芝,老夫猜是被越藩着人拿去了,机缘巧合下给了定国公。” 罗敷立刻回想起那天从国公府里出来,王放跟她说是方继把药材给国公府的,用来还欠常老夫人的人情债。那么这东西一开始是在方氏手上…… “为什么是越藩?” 吴莘咳了一声,“说来话长了。你可知临晖十三年夏天的兰台会?” 她慢慢地理着思绪,一线清明乍然迸发在脑海里,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画了个圈: “端阳候,萧知府,容尚书。这三个人都曾经参加过兰台会。” 吴莘吃惊地望着她:“你怎么知道容贺和萧佑……” 罗敷闭上眼,一字一句地复述出两句话: ——“家父在时曾与我说,大人当年在兰台会上的风姿,可是名动京城呢。” ——“不过是侥幸得了第二,如何比得上卞公文采斐然!” 她的声音十分柔和,一人分饰两角,把语气展现得惟妙惟肖。方琼和季阳知府萧佑,在除夕宴上就是这般客套的。 “没错,这三人都与此事有关。每一届兰台会给魁首的奖赏都是由京城里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私下准备的,那一晚众人正在酒会上庆祝容侍郎压过了萧佑,有人送来一个盒子,里头装的竟然是谁也没见过的寻木华。年初惠宗赐婚给晏道初,趁机下了毒,此后几个月端阳侯府到处寻找解药,这时在兰台会上的方家公子只有十三岁,稚气未脱,本想私下里和容贺交涉拿到寻木华,不料却被另一人捷足先登。” 罗敷接口道:“我师父。他带着木芝回匈奴了。” “方氏没了解药,三十年里提心吊胆,生怕落得和晏道初一样的下场,未老先衰,不得善终。” 吴莘呼出口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