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妒_第14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0节 (第3/3页)

清香宜人。”

    “二嫂,我二哥有信来吗?不知道前方战事如何?”

    夏平关,中军大帐里,徐曜手里拿着一封徐府家书,魏昭写的,报平安的信,徐曜反复看了五六遍,看信封里还有一张纸,抽出来,是一幅画,一个儿童放纸鸢,身后站着两个大人,一高一矮,高的是个男人,矮的是女人,徐曜唇角泛起浅淡的弧度。

    低头看了很久,小心地收好,走出营帐外。

    徐曜站在巍峨的城墙上,仰望天穹,月亮圆满明朗,八月中秋夜夜华,遥望北方,家里他的娇妻稚儿在等他,不由思念之情涌上心头。

    京城

    金銮殿上,皇帝萧泓坐在龙椅上,俯视殿上左右文武大臣,大殿上吵得不可开交,燕侯徐曜率领燕军已经快打到京师了,文臣主张皇帝太后南逃,武将主张死守京师,等待各路人马进京勤王。

    两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吵得皇帝萧弘头大,他有心放弃京城南逃,一班文臣力谏,反对皇帝逃走。

    萧弘开始耐着性子,听臣子们的意见,都是些纸上谈兵,没有能带兵打仗之人,两方对立的大臣,争吵得吐沫星子横飞。

    萧弘实在不能忍,袍袖一挥,“散朝。”

    说完,转身大步朝后殿走了。

    这里,文武大臣正情绪激动,皇帝走了,朝堂上还在争吵。

    面红耳刺,吵得脸红脖子粗,内侍高声提醒,“诸位大人,皇帝退朝了,明个在议。”

    御书房里,皇帝萧弘坐在御书案后的龙椅上,下方站着三个位高权重的亲信大臣,丞相杜光卿,太傅赵言玉,御史大夫欧阳锦。

    皇帝萧弘愁眉不展,如今国事纷乱,眼看江山不保,“几位爱卿,燕侯快打到京师,朝廷现在没有能力出兵,各位爱卿有什么主意吗?”

    太傅赵言玉一向能揣摩皇帝的心思,先开口道;“皇上,燕侯来势汹汹,皇上应当避其锋芒,微臣主张迁都。”

    赵太傅的提议,正合萧弘心思,美其名曰迁都,燕侯快打到家门口,迁什么都,无非找个逃走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丞相杜光卿跟赵言玉政见不同,平常不合,互相拆台,赵言玉说东,他肯定不赞同,说西,“皇上,迁都之事不是小事,仓促之间,怎可随便迁都。”

    太傅赵言玉挑眉看着杜光卿,“既然杜相不同意迁都,杜相有何高见?”

    “臣以为,西南信王手握重兵,圣上下一道旨意,调信王进京,信王跟圣上乃叔侄,国家有难,同为先祖后代,信王不能坐视不理。”

    皇帝萧弘考虑过调信王进京,拱卫京师,可是,皇家的事鲜为人知,当年祖皇帝喜爱信王,预立信王为太子,信王年幼,祖皇帝这才立他父皇为太子,祖皇帝临终时还有一份遗诏,他父皇百年后,传位于信王萧重,可是他父皇毁掉先皇遗诏,传位于儿子。

    当然,这些事事关机密,嫌少有人知道,知道的人都已经到黄泉之下,只有皇帝萧弘和信王萧重两人心里明白,心照不宣,这些年信王在西南不理朝中之事,皇帝也不宣召他进京,皇帝萧弘时时提防信王。

    皇帝萧弘认为传召叔父信王入京,无异于引狼入室,甚为不妥,问欧阳锦,“欧阳大人有何提议?”

    欧阳锦深得皇帝太后宠信,皇帝有大事不决必与之相商。

    欧阳锦躬身道;“皇上,微臣认为不可轻易放弃京师,现在燕军还没到京城,不战而退,拱手相让,太消极了。”

    太傅赵言玉看着他,“欧阳大人的意思是困守京城,到那时想走可就来不及了。”

    皇帝萧弘心里已经否决这个方案。

    欧阳锦不慌不忙地说:“太傅不要着急,待我把下话说完,困守京城,如果没有外援,坐以待毙,何况京城百姓听说燕侯要打过来了,不少富商巨贾已经带着家眷离开京城,人心不齐,燕军所向披靡,武将也无心守城,守乃下下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