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7节 (第2/3页)
等在角门,三人悄悄从东角门出去,天刚亮,街道没多少行人。 骑马跑到东城门,东城门刚开,三人出城后,萱草问;“公子,我们去新北镇吗?” 初春的清晨,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空气里浸着青草的香,湿润的微风扫过脸颊,魏昭清脆的声音,“我们去西雍城,你们还记得我们上次路过西雍城,哪里有一家张氏包子铺吗?我想吃豆腐皮包子。” 三日后,魏昭三人来到西雍城,辽东第二大城池,进城门,牵着马,沿着长街走,看到了临街哪家张氏包子铺,魏昭把马匹拴在饭铺门外的古树下,常安拿出水壶,给马匹喝水,喂草料。 魏昭和萱草走进包子铺,刚吃过早膳,时辰早,店家娘身材丰腴张王氏坐在桌前摘菜,看见二人想起来,“秀才来过我们铺子?” 魏昭和气地说:“大嫂,我们上次路过,吃大嫂家的包子,回家后甚是惦念,又过来一饱口福。” 张王氏是个爽快性子,心宽体胖,热情地往店里让二人,“秀才先坐下,包子刚放到锅里,点火蒸上,稍等片刻。” 魏昭主仆在一张空桌子旁坐下,萱草放下肩头包袱。 张王氏边摘菜边跟魏昭闲聊,“秀才家住哪里?” “新北镇。” “家中几口人?” 魏昭暗算了下徐家的人口。 “九口人。” “这一大家子人,你兄弟几个?” “兄弟四个。” 徐家四兄弟,两个小姑。 “你家里兄弟姊妹多,家门兴旺。” 张王氏羡慕地说,招呼她男人,“当家的,你看锅里包子好了没有,好了给这位公子端上来。” 包子出锅,掌柜的一个老实有点木讷的男人端上一屉包子,冒着热气,魏昭拿盘子捡了几个包子,叫萱草端给门口喂马的常安。 自己拿一个包子,还烫手,咬上一口,鲜香不腻,美味可口。 包子铺没到饭点,没有客人,魏昭跟张王氏说;“我家里人喜欢吃豆腐皮包子,我想拜师学艺,大嫂收下我这个徒弟,我付五十两银子,给师傅的茶水钱如何?” 她怕张王氏不答应,又道:“我们可以签一份合约,我自家吃,不是开饭馆,抢你生意。” 五十两银子学艺,张王氏算算,这要卖多少屉包子,一个包子才卖一文钱,张王氏顿时兴奋的两眼放光,“秀才,你要学我可以教你,不过你要学几日,你吃住怎么解决。” 张王氏挺精明,魏昭道:“大嫂家有地方住吗?吃住另外算钱。” “那好,那好。” 张王氏一算,又是一笔进项。 “我们三个人,按住客栈标准算,饭伙钱照付。” 张王氏站起来,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饭馆后院有两间空房间,原来是我小姑子住,她出嫁后一直空着,还有一间屋子小点,堆杂物,我收拾出来给你门口的小厮住。” 张家人丁单薄,夫妻俩还有个七八岁的男孩,□□学堂。 魏昭和萱草跟着张王氏到后面住屋,夹在店面跟正房中间的一间屋子,屋里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桌子,几把旧椅,房间许久没人住,前面店铺遮挡,屋里黑又简陋。 床上放着旧被褥,倒也洁净,张王氏说;“被褥是我新拆洗的,晾晒了。” 临时住几日,魏昭为了学艺便宜,也就将就了。 小饭馆戌时打烊,店家两口子歇息早。 二日,张王氏四更天就起身了,魏昭听见正房有动静也穿衣起来,萱草也醒了,困得迷迷瞪瞪地爬起来。 大清早,北地初春气候寒凉,萱草穿着夹袄,帮张王氏在院子里水井旁提水。 饭馆后厨里,张王氏教魏昭选豆子,“挑饱满个大的,我们这里出产的豆子出浆率高,我家做包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