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2节 (第4/4页)
想,突然拍着后脑记了起来:这东西叫沥青,略微加热就能变成极粘稠的液体。沥青是防水、防腐以及筑路的好材料,他前一阵子还在烦宫里有些大殿屋顶漏水的问题,眼下竟一下子得了这样东西…… 他忍不住想要隔空给身在广州的那位傅老板打招呼:学霸老乡,你你你……你好厉害啊! 第189章 石咏对广州那位傅云生的敬仰之情有如滔滔江水, 晓得人家铁定是学好了理化,穿到哪个时空都不怕。这煤油, 铁定是傅云生进口了石油之后炼化的产物, 而这些沥青, 应当就是炼煤油之后的副产品, 傅云生不愿浪费,一并就叫人送到他这儿来消化了。 相形之下,他这个研究古代工艺美术出身的文艺小青年简直是个彻头彻尾的理科学渣, 若不是碰巧曾研究过古代玻璃的成分, 又有工匠相帮,他哪儿能做出玻璃来啊! 当下石咏激动地问了那管事, 问这一次从南边进了多少煤油与沥青进京。管事答曰煤油五百缸, 沥青五百桶,说是一个月之后还会再抵京一批, 数量是现在的两倍。石咏掂量掂量, 觉得这两样东西都是急需, 这点儿哪儿够。 他有心写封信给傅云生,岂料薛家管事这时候将傅云生写给石咏的信取了出来,说:“对不住, 石大爷, 险些将这信给忘了。” 石咏知道对方是个“同乡”,但没想到对方竟先给自己来了信。他一拆信纸,扫了一眼,只见信上都是字母, 心里难免紧张,毕竟好长时间没用过外语了。可是他仔细一看,却发现对方其实也没有难为他,这信上写的乃是汉语拼音。 只见对方笔迹粗豪,一个个字母倾斜到似乎要飞起。石咏慢慢读着,发现对方写了一行话:时机未至,等有机会我联系你! 除了这行话之外,信的末尾还龙飞凤舞了一行大字,石咏依样读来,竟是“小子不赖”四个字。他一怔,心想对方怎么知道自己是个年轻小子,瞥眼一看薛家管事,石咏又明白了,定是这管事给透出去的。 薛家管事马上腆着脸夸石咏:“没想到石大爷连洋人的文字都看得懂。” 石咏少不了也装装样子,板着脸说:“这算不得什么,皇上,还有好几位皇子阿哥,都是看得懂洋文的……” 康熙早年间与欧洲传教士往来较多,对西学又感兴趣,能看得懂洋文自然没什么。他膝下好几位阿哥,据传也看得懂洋文,其中就有九阿哥、十六阿哥…… 石咏一想起九阿哥心里就敲响警钟:看来,他还得将这信毁去,免得叫人发现了这是“假”洋文。 见过薛家管事,石咏安排将南边采买来的东西先送到城外玻璃厂。那里对库存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因此煤油虽然是易燃品,可也有人能好生照看,免得生什么祸事。 将这一切都安排妥当,石咏便赶去金鱼胡同见十三阿哥。这时天色已晚,石咏原没想到十三阿哥府上会有客,岂料被府上管事迎进外书房,才见到雍亲王正盘腿坐在十三阿哥外书房的炕上,鼻梁上架着眼镜儿,正刷刷地奋笔疾书。 石咏向他问安,雍亲王也只抬起眼,冲石咏看了一眼,说:“你回你的事儿,不用理我!”说着,又伏低了继续书写。 十三阿哥则与石咏坐在一旁的酸枝木书桌边。石咏今天正好带了一具煤油灯灯具过来,这是他在玻璃厂的研发处新打造出来的,与煤油灯的“军需版”不同,是煤油灯的“民间版”,是石咏打算先解决了军中用度之后,再开发出来在民间售卖的。 石咏将那盛着煤油灯的匣子先取了出来,连匣子一道放在书桌上,接着便向十三阿哥交代了南面得了煤油与沥青两样的事儿。 十三阿哥听说煤油可以先紧着军中的用度,而沥青则可以用于筑路、防水等多项用途,不禁念了一声佛,连声说太好了。 旁边雍亲王也忍不住抬头看了十三阿哥一眼。 十三阿哥登时笑道:“四哥,这不是近朱者赤么?平日听您念佛念得多了,我也多些佛性。您瞧这不是老天保佑,心想事成么,早先茂行制的油灯,如今就寻到了合适的灯油供应了。不止有灯油,还有另一样好物,叫什么沥青的!” 石咏冲十三阿哥点点头。 这时候雍亲王似乎已经将一封书信写完了,一面将纸笺装起来,一面说:“可茂行刚才不也提了,那是要靠从海外采买才能造得出来么?若是以后需要更多,岂不是真金白银都就此要往海外流出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