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9节 (第2/2页)
线一动,状似不经意往伍庆同身上扫过。 该他上场了。 “王阁老。” 伍庆同, 昌平帝宠臣魁首, 正是与孙进忠同批倒向东宫的另一人,东宫计划不可或缺的其中一部分, 他观察着形势, 正觉得差不多该自己上场时, 就察觉高煦视线。 他当即上前一步,打破沉默, 朝王瑞珩一揖, 抬首讨好笑笑,“王大人,不若让下官试上一试。” 伍庆同的笑有些谄媚,话罢他又朝高煦方向深揖一礼, 巴结之色更加明显,“下官愿为皇太子殿下分忧,愿意为诸位大人分忧。” 昌平帝大势已去,宠臣另谋出路很平常,毕竟皇太子英明,他一旦登上大位,这些往日擅长献女逢迎的高官,垮台在即。 即便官位不保,能顺利退场得个善终也是好的。 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伍庆同刚出头,后面好几个就凑上来了,纷纷毛遂自荐。 王瑞珩紧蹙的眉心稍松了松,打量伍庆同片刻,问道:“不知,伍大人有何良策?” 虽然不想承认,但这些宠臣能在众多拍马者中脱颖而出,不得不说,他们肯定有某些过人之处,一般时候看不上眼,但非常之时未必不能当个奇兵。 王瑞珩知道太子不好讨论这个话题,主动挑了大梁,虽语带狐疑,但到底肯正面相询。 这是把伍庆同放在能对话的高度了。 伍庆同当然懂,他目露喜色,又对高煦方向恭敬施了个礼,才道:“诸位大人,你们可能对陛下有些许误会。” “陛下其实不难说话,只要说到点子上,陛下还是会很容易纳取谏言的。” 诸臣听得一阵无语,伍庆同所谓的谏言,他们能猜测一二,但问题是,这个谏言能与禅位相提并论吗? 不是事大事小,而是一个是享乐,另一个则是剥夺权位,性质不同。 大家的神色,伍庆同不是没看见,他胸有成竹笑笑,“诸位大人,只要说话方式妥当,晓以利弊,用上水磨功夫,也不是没有成数的。” 就好比,你可以换个方式劝,说养好的身子,才有其他可能,不然气死了,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吗? 届时,皇太子不是一样上位? 其他重臣肯定不能这般说话,但伍庆同能啊,他这角色正适合这般劝谏。 以王瑞珩为首的诸臣豁然开朗,是啊,虽另辟幽径,但结果相同。 其实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受观念的约束,导致他们根本没往这边想。 况且,一般臣子在昌平帝面前,不但说不上这种话,而且就算说了皇帝也听不进去,术业有专攻,这活儿还真非昌平帝这群宠臣不可。 王瑞珩颔首,“陛下龙体康健,对你们有益无害。” 他环视一圈,最终将视线放在伍庆同身上,“伍大人,既然法子是你提出的,你需多多尽心,殿下与我等,都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一事不烦二主,这活计人多反而不美,就交给率先提出的伍庆同。 “下官定不辱使命。” 伍庆同大喜,忙拱手领命,须臾他补充,“不过,此事并非一蹴而就,请殿下与大人们静候一些时日。” 这点不难理解,“伍大人不必焦急,需以陛下龙体与大局为要。” 伍庆同的自信不是装出来的,补充条件合情合理,进一步增加了可信度,他应下之后,大家都松了口气。 能和谐解决,再好不过。 接下来,伍庆同就身负重任进了乾清宫。 期间,王瑞珩等人不是没求见过,可惜昌平帝立即暴躁起来怒吼“不见”。 为了不刺激皇帝,轮候的重臣只能一直候在外面等消息,以及细心关注里头动静。 伍庆同报告说虽然难,但进展还算顺利。 大家听着也如此,刚开始皇帝总会高声说话,有时含怒,虽声音含混听不清楚,但生气倒是能肯定的。 过得个三五日,昌平帝的怒意小了些,语调平缓了些许。 又过了两天,情况又更好。 伍庆同一共耗费是足足大半月,他确实能耐,不但让皇帝心情好转,病况稳定,最后,还捧出了一卷明黄圣旨。 他难掩喜色,显然,这就是禅位诏书。 王瑞珩有些激动,伍庆同忙劝阻道:“王大人,陛下服药睡下了,我等稍稍退离再宣旨,更为妥当。” 他当然不敢再这里宣旨,因为这禅位诏书,根本就不是昌平帝同意的。 皇帝怎么可能同意让位? 说到了解昌平帝,无人能出伍庆同其右,他这一二十年间,每天都在研究皇帝的性情,揣摩皇帝的喜好。 作为昌平帝肚子里的蛔虫,他当然不可能凑上去触霉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