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60节 (第1/3页)
这可何教授去年收藏价值最高的一套元代曲谱了,册数完整品相又好,收来就近十万,修整后价值绝对成几何倍数上涨。 “要多久?”见林芝小心翼翼拂去曲谱灰尘,何教授一边整理着书柜,一边问。 “要是三月前弄好,您能不能换个拍品?诗集就不送了,把这套曲谱拿去拍卖成不?” “那怎么行?东西我都报备过,照片也传了,宣传册都印了两千本,临时换掉叫人家怎么弄?” 林芝身子佝偻下来,有气无力。 “我问了,三月二号是到会人员集合的日子,还要组织两天当地游,正式的拍卖会是在三月五号。二号没时间,五号总有吧?我要了两个位置,到时候你跟我一块去。” “我五号有课!” “我帮你调课。这次拍卖会有几个行业内大师都会到场,你去了只有好处,机会不容错过。” “您不就是行业内的大师?我跟着您学了这么久,已经受益匪浅了,就不需要再找别人……” 何教授指着哈哈大笑,“别吹捧啊!我不吃这套。拍卖会还有电视台来做直播,位置定的前排,你不去空着多难看。” 林芝还想说话,何教授却半点不给她机会。 不是叫帮着牵画轴,就是叫她搬杂物,在工作室忙了一下午,晕头转向回了家,才记起自己没能拒绝参加拍卖会的事。 有气无力进了房间,一想到那本苏涌诗集会经五六个专家拿着放大镜鉴定年份,每页纸触手摩挲,一个纹理都要反复嚼碎了品鉴,真觉得头都是疼的。 早知道就用何教授给的那些材料随便弄弄了,大家不都是用新纸补旧书,哪来她这么讲究的? 万一发现补缺的纸是现代工艺无法做到的怎么办? 到时候自己在现场坐着,面对一群专家质问,该怎么回答? 要不要说……补缺的纸也是从小摊捡的漏? 就像何教授捡漏那样,一不小心就买到了好东西? 林芝捂着脑袋,把冒出的想法一个一个否决掉了。 小摊上能卖旧书,难不成还能卖旧纸? 这个理由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思来想去,林芝觉得还是从源头入手算了。 闪身进了商店,先是找了能对应自己用到诗集的那几种纸的古法造纸术,瞧见另几种制纸术也都失传了,也顺便收到购买意向里。 等把制纸古籍这一栏都翻完,林芝一共存了八种造纸术。 这八种失传造纸古方技术虽老旧,却是现代机器制纸工艺再精良也无法重现的。 从造麻、切麻、熟麻到碾麻,再到碓臼捶进“汗”,纸浆放进“汗”里用耙子打沤,经沉淀上竹帘抄纸,全都是人工手制,每个步骤都极尽详实。 林芝试着设想了一下,发现自己一个人也是能完成的,心里便有了底。 林芝将古方一一默记,花了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做到倒背如流后,便开始自己仿制古书。 她把这本造纸八方的版本定到了清代。 必竟这八种制纸方法都是清代以前的,如果成书时间放得早了,便有漏洞,算算清代最稳妥,就定了这个。 清开桌子,林芝买了清代的泾县宣纸和相应年份的古墨摆在上头,又买了那个时候湖州善琏镇的产的羊毫做书写工具,确定算无疑漏才郑重提笔。 本来是打算抄录的,但林芝觉得默写更能连成一气,免得墨迹干湿有差,到时候被专家点出,又是一番计较。 把八个制纸古法在纸上默完,等墨汁晾干,林芝着手准备制书。 先在书页一侧打了四眼,林芝又购入清代42支纱6股蜡光白线穿紧。 为了做得形模更地道,她还特意买了那个时期的几本线装书拆了还原,学好了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