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6节 (第1/4页)
所以,村子里有些人就算不满,也只敢私下底议论几句。 姜春花带着驴子在姜家干了四五天,姜家地头的活也干了差不多了,她就和姜大牛说:“也不剩下多少活了,明天我就不来了。” 姜奶奶还想再说什么,姜大牛倒是同意了,并且还拿了二十斤粮食给她。 姜春花也没客气,她还打算如果他不给,就直接开口要的呢。好在姜大牛有这个觉悟了。姜奶奶虽然不满,但也不好再多说什么,现在家里的事基本是姜大牛在做主,并且她也看得出来,姜春花心里对姜家其实也不满。 所以,姜春花一走,姜奶奶就说了:“春花倒是被丑姑把心笼络过去了。一点儿也不念我们的情份呢。我算是白养大了她。” 姜大牛没好气的反驳了她一句:“又没给她吃又没给她喝,连住的都是丑姑家的房子,她的心当然在人家那边啊。” 姜奶奶气道:“怎么没给她吃的喝的啊,三只鸡二十斤粮食呢。这回又是二十斤,加起来都四十斤了。” “那人家还说咱们又赚了一两银子呢。四十斤粮食,那也是她该得的,不信,咱们要是敢让她空着手回去,明儿个村里人就都得骂我们不要脸了。”姜大牛闷闷的说。 他倒是看得明白,虽然给的不情不愿,但也还是拿出去了。其实他哪里不知道,四十斤粮食,姜春花最多也就能吃两个月,还得半挨饿呢。何况,姜春花在吴家的日子,谁都看得出来,她过得很好,不然,她哪来的红光满面,就是身子也养得丰韵了些,显然除了不受打骂之外,也是因为在吴家吃得好。如果在姜家,姜春花哪里会养得这么好。 第137章 家常 高粱地里,丑姑又象去年一样,留下不少高粱杆的桩子在地里,等着它们发新芽,看能不能成功搞出二茬子高粱。其余的就要全部挖掉,再把地翻一翻。 而柱子和阿爷就一直忙碌到秋收搞完,外村没活干了,才回来歇了一天。收回来的高粱这段时间也完全晒干了,都装起来了。两家也按田的数量把高粱分了。丑姑家三亩地,宁家才二亩地,自然丑姑家分得高粱要多一些,总共得了五百多斤,宁家分了四百多一点。 虽然收成不错,但这产量和现代相比还是不值得一提。总共五亩地,产出了约一千斤高粱,丑姑多少有些不满意,她原以为怎么也能产个一千二三百斤呢。 “这个产量很不错了。村里的良田也不过是产二百斤左右呢,薄田的产出有一百斤大家就满意了,你还不满意啊。”姜春花说。 “你也看到了,这块田我们照料的多精心啊,比那良田也差不到哪里去。我原以为一亩总能产个二百来斤呢。”丑姑说。 “这个收成真的很好了。要是块块田都有这么高的收成,大家也不用发愁家里粮食不够吃,得饿肚子了。”姜春花笑道。 五百多斤高粱,再加上这段日子租驴子的收获,吴家就有六百多斤的收入了。而吴家总共才两个大人,四个孩子,姜春花觉得吴家真心不缺粮食了。不过她也知道,吴家是不可能顿顿直接吃高粱饭的,肯定得卖掉一半,换细粮回来掺在一起吃的。这么算来,口粮确实有不小的缺口了。 宁家的缺口就更大了,别看柱子爷孙两人带着马在外面辛苦干了大半个月的活,换回了约二百斤高粱,总的收入不比吴家差什么。但他们家吃的更多,而且宁家也一样是吃半细半粗粮的。 所以,两家的口粮确实不够。而她自己,就得了二十斤高粱,只怕都不够吃一个月的呢。 “我算了一下,我们两家一年的口粮基本上还得再花一两银子去买。也不算什么大事,多去打两趟猎,也差不多能凑够这个数了。”宁二反倒很放松。 这已经比去年好了很多,毕竟家里有六百多斤高粱存着了。他打算先卖掉二百斤,换回细粮混在一起吃。剩下的细粮就靠打猎赚的钱直接去买。 “是啊。还是自己种田能解决大半的口粮问题。”丑姑也觉得这样种田还比较划算。而且明年,他们两家还会各有两亩良田,口粮问题基本就解决了。打猎的赚的钱,除了买点油盐醋之类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