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5节 (第2/4页)
瑜,他们能有好印象那才是出鬼了。 有这么一家在前头顶着,常林二人只需要适时引导,不走了大褶子就行。倒是林瑜最好在沿海任官的要求须得好好花一些心思。 常柯敏默默地掐着手指盘算起来。 第76章 当最后一批林瑜庄子上的人完成从姑苏转移到钓鱼台的时候,时间已经近年底。 这些勤劳的百姓已经在东番的最东头建起了一个小小的码头, 供兴化和钓鱼台两地之间的临时停靠。按照原来的安排, 一部分人继续前行,在钓鱼台驻扎下, 另一部分的人就在东番的新地停下。 这是一片几乎有陆地上一个府大小的土地, 满眼望去, 尽是希望。 冬季正是农歇的时候, 就算是地处南方的东番, 进了十二月, 无论是地里还是海上,丰收的季节也已经过去。就算气候依旧宜人,还是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农闲的季节。 所以, 当听说北边招人的时候,有一些胆子大的汉子就将信将疑的结伴去了。横竖, 闲着也是闲着。 和郑绍划给林瑜的地接壤的天兴州、也就是如今东番最北边的一块行政区域,当地的知州大约之前就被郑家交代过了, 面对出现在这里的招工人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没有多少的表态。 比起朝廷那边的官员不许在本省任职的回避制度, 东番的因为地域小,又有其尴尬的定位的缘故。朝廷那边并不插手东番本地的官员任命,都是郑家这边直接上报, 另一边直接批准, 走过流程罢了。 向知州这样重要的位置都是郑家的绝对心腹担任,是以, 在执行郑家的命令上,也是毫无犹疑。 并不多做关心的知州并不知道,在靠近他治下本州的地方已经延伸出来一道宽阔平坦的道路来。 十个人一辆,坐在大板车上的汉子感受着这毫无颠簸的露面,都稀奇地扒着车沿、伸着头往下看去:“这一整块的大石头咋铺上去的哦,这样子平整。” “哪里是一整块。”有眼尖的指着刚才碾过去的一个地方道,“瞧,这不是有一条细缝。”正说着,一会子又过去一条。 那些大汉就像是看到什么稀奇的东西一样一起惊呼:“又一条!” 前头驾车的老李头就啪得打了个响鞭,道:“做好了,当心滚下去。”他的语调格外的自豪,就算他也只知道这路面是一个叫水泥的东西铺起来的,并不清楚这里头具体的细节,却不妨碍他知道这是庄子上这些年弄出来的保密的东西之一。 他们虽然从来不问、也不打听,却不妨碍他们私下里打赌、猜测,也就是图一个乐呵。这些地支的人都看在眼里,也就不多管。还是要给人留一个遐想的空间,一位的高压只会引起反弹,这些他们都是懂的。 那些大汉乖乖地坐直了,这里的民风淳朴,当然有人闹事的时候,他们也见识过了人家的手段了。 有一些自来熟的,就凑上前问道:“老哥,你可知道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比官道还好哦!” 能不好么,这年头的官道还是黄泥堆的,一下雨就泥泞得不行,只不过比山野小道更宽敞更好走一些罢了。瞧瞧这灰白色的地面,硬实得很,车轱辘轧上去一点痕迹都没有,比官道更阔气,就算是雨天了,踩上去也不会踩上一脚的泥。 “知道好就行了,都是我们北州的好东西。说与你们听也不懂的,别多问。”老李头警告地说了一句,然后又道,“你们的好日子来了,工地上中午有一餐,管饱。一天还有一钱银子的工钱,省一点,一个月就能拿上二两银,如今上哪找这么好的活干去?” 对于老李头嘴里的北州没什么兴趣,他们听了一耳朵就忽略了过去,根本没有银钱来的烧心。哪怕,这是走之前已经约定好了的,但是再听一遍,还是觉得天上掉下的一般又快活又有一些难以置信。倒是那个自来熟的汉子,名唤葛来青的,默默的记了下来。 “给银子?”说起这个,板车上的大汉们就又开始孜孜不倦的讨论起来,他们是将信将疑的,就像老李头说的,活计好,就是太好了。 老李头对着这群没见过世面的嗤笑了一声,道:“自然是银子,谁耐烦天天抗那么多的铜钱呢,还得雇上几个人看着,多费事。”他拿起鞭子来,指了指前头连成一串的车队,道,“瞧见没,这么多的人,你们都已经是第三批了,怕个球!” “对,怕个球!”一向胆大的葛来青一拍大腿,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干了!”这车子的人都是他撺掇了来的,为了这个招人处来给了他一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