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9节 (第2/3页)
辱臣,臣也不愿再成亲事。当天,又蒙皇上赐婚南关侯世子。全了臣的脸面,全了臣女的脸面,臣在这里谢万岁恩典。圣命本不敢有违,却不想万安长公主明家好生无理,以臣女能祈福为由,又乞圣旨夺了臣女亲事。请万岁作主,求亲没有这样求的,臣女若是不能祈福,臣女还有站脚地方吗?请万岁作主,容臣领回臣女。臣既然回了明家亲事,吴家再好,臣也不敢再攀。明家再好,臣亦不愿再求。臣慢慢的再为臣女寻一门亲事。” 南关侯受宠若惊,他一直担心不已,还想寻个机会私下对文尚书说说。儿子撺掇着妻子在家里看衣料见裁缝的闹,南关侯没有阻止,就是他依然想和文天攀亲。 文天回京好几天,他不会没有机会上门。吴侯爷等的机会,是郭公公再进一步对尚书的信任,和他私下先打量尚书是不是愿意。万一他相不中明家,也相不中自家,碰一鼻子灰后,又把话说死,两人还要同僚倒不是美事。 文天说他愿意遵从第一道圣旨,虽然后面也有明家不敢求,吴家也不敢再求的话,南关侯也情不自禁的乐着,原地傻了。 情愿的就好,若没有明家,就是情愿的。 皇帝火冒三丈。 郭村是他幼年相伴,名为主仆,在皇帝心里实为知己。太师是先皇在时重臣,先皇为先皇后神智不清时,全国的公事都由太师主持,没出大乱子,太师实有辅佐之能。 万安长公主呢,如长公主自己所说,名为姐弟,实在母子。 皇帝想到先皇后去世以后,嫔妃们为争宠除去对手,你说她曾对皇后下了毒,她说你曾对皇后暗有不轨。恨母及子,先皇对除万安长公主以外的皇子、公主都越来越猜疑。 荣王的母妃,皇帝的母妃,都让抓起投过大狱。二位殿下也不能幸免的跟随。 可怜荣王皇弟养成小心眼子,一风一雨都认为别人要暗害他,要么就是背后猜测他。娶妻,挑东家的不好,挑西家的偶然听句闲话,认为姑娘们生得好,只想攀高枝儿进宫,哪里瞧得上他一个没有母妃庇护的小小皇子。 最后跟丫头生个了女儿,又担心别人害他女儿,成天把女儿当丫头,这样就可以天天带在身边。 他们都敬重万安长公主,在先皇神智不清时,把他们护在身后。先皇每一发怒,长公主到很快缓解,长公主晚去一会儿,先皇说杀人就杀人,从不手软。 他一糊涂人,又有皇权在手,别的人无法抵挡。 也因此,皇帝对郭村颇有依恋。除去长姐,郭村是那段岁月里放心说心里话的人。 皇帝万万不能接受有人说长姐不好,金殿大闹他都能按捺,就这句惹恼了他。 腾地自龙椅站起,双眸射出寒光:“文尚书!你有几条命!” 郭村一听更为寒心。 这位久侍候的主子私下里说过,他没有同母兄弟,小郭子,你就是我的兄弟一般。可其实呢,一个阉人谁瞧得起?长公主要防,太师要杀。这位兄弟一般的皇帝还不愿意动他们。 由着太师把自己发到皇陵上,由着长公主对自己猜忌连连,甚至弄来几个伶俐清秀的小太监准备替换自己。 郭村从不后悔他陷害而杀了那一批人,他要是让替换下去,死的一定比他们还惨。 知道文天抗不住这句话,郭村进前跪下,尖声道:“皇上仁德之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老奴也曾认为,万安长公主以圣旨推翻圣旨之举,实属飞扬跋扈。圣旨之威何在?儿女亲事,又当双方情愿。若只为祈福,那祈福便是。为何困人终身?朝野上下,就此事众说纷纭。今文姑娘的生身父亲文尚书另有异议,老奴认为他当提出。” 皇帝有些无奈。 长姐为了自己好,对郭村防备甚多。郭村对长公主也没有好看法。皇帝夹在中间总是难做人,今天这又是一回。 他沉吟着怎么回郭村,示意他不要掺和这件。万安长公主长子——武安侯明道出列。 “为母亲祈福,不惜人力物力,是皇上隆恩降旨。我明家依旨行事,并无不当之处。郭公公说我母亲飞扬跋扈,实为诽谤,请皇上降罪。文尚书不遵圣命,请皇上降罪。” 明三爷还没有得官,只得了爵封,他不在这金殿上。又走出来的一个,是万安长公主的次子——昌邑侯明达。 “回皇上,郭村小人心性,目无皇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