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1节 (第2/3页)
第一个单子,后来陆陆续续又接了十来个,敏宁有些震惊,这江南该不会扎堆的开报馆吧? 随即她喜上眉头又想到,要论文人北方还真没有南方多,那既然江南那边都得到了消息,那么福建广州那边也很快会反应过来。 她当即派人另开了一家造字厂和排版印刷机厂,专门生产铅字模块以及排版印刷机。 不论谁买她都卖,就算京城有人买她也卖。 反正不管是开报馆还是开书坊,以后办报或是出书都得朝廷审核,她卖出去多少字模印刷机也都无所谓了。 只要字的底模还能用,造出多少铅字也只是时间问题。 而且铅字用长了也会有损耗,要是不想用其他模具凑合这些以后都是回头客。 她只要将铅字的配方保管好就行,当然要是有人从洋人那里得到了配方,她也欢迎,光靠一家造字厂还满足不了整个大清的需求。 转眼过了年,皇太后似乎才发现那部蒙文心经,将敏宁招进了宫里。 “你是小四家的?”皇太后带上了眼镜,才上下打量了一眼敏宁用满语说。 敏宁方才进门时就脱了羽绒外套,如今只穿着薄薄的绿色袄子,倒显得春意勃勃。 “回太后娘娘,是的。”她跪在地上用半吊子满语回答。 回家前靠着小时候对满语的印象,跟石嬷嬷猛补了一通,只是这两年没有说都有些忘了。 “这书是你写的?你懂蒙语?” “不敢隐瞒太后娘娘,这书是奴婢书坊印刷的。找了会蒙语的人写成大字,工匠在拓印下来,制成蒙文印刷出来。” 太后突然嘴里叽里呱啦说了一句,敏宁一脸茫然。 皇太后转而又用满语满是遗憾的说,“看来你真不懂蒙语。” 敏宁忍不住满脸黑线,这位皇太后还真是出乎她所意料,跟个老小孩似的。 随即太后又说:“我听德妃说,你在外面开了个报馆,专门报道一些宫外的事情。那报纸我也看了,图倒是不错,只是那个字呀为什么不是蒙语或是满语?”哪里是德妃,分明是皇帝提起,只是有些话皇帝不好跟儿子的小妾说,才转借太后之口说出来。 敏宁当即被问住了,是啊,大清目前官方文字是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后两者只在藏人和回人之地用,但前三者却是京城常用的,就连官方文件也是三语并用。 是她疏忽了,忘了现在的大清并不是后来说汉话学汉字导致很难找到旗人能说出一口流利满语的晚清。 “回太后娘娘,因为现在招收到的人只会汉语,所以没有出满语和蒙语报纸。还得多谢太后娘娘提点,我想很快就有此类报纸出现。” 差点忘了现在的国策,要是再过一段时日,肯定会惹来在京满人和蒙人的抗议,只出汉语的报纸,简直就是对旗人的挑衅。 想到这里,敏宁不由抬头看了皇太后一眼,就是不知道这位老人家是有意提点她,还是单纯的对没有蒙语报纸不满意? 听到敏宁的保证,皇太后满意的道:“那哀家就等你的蒙语报纸,平日里连个说蒙语的人都没有,也只能打打牌打发时间,你要是有时间可以来陪陪哀家。”皇太后自动转换了自称,显然现在是用皇太后的名义她说。 敏宁有些受宠若惊,忙应下了。 皇太后也很高兴,忙完了皇帝的嘱托,就将人留下一起用膳。 期间敏宁许出去不少承诺,答应给皇太后印各种佛教,也试探着问蒙古那边需不需要,没想到皇太后直接帮蒙古那边下的印书单子。 至于印那些书,得蒙古那边来人才能知道。 敏宁很高兴,这意思要等上一段时间,她愿意等,这越说明来的人身份不低,那才有合作的可能。 这一日,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白日里都沉浸在灯会的海洋。 报馆那边取消了假期正式上班,许多记者被派了出去,沿街找一些新闻题材。 报馆最近的人非常多,加上新来还在培训的已经有了上百人,这使得报馆出现人手冗余的现象,但报社好像只看在眼里并没有裁员的打算。 这期间报馆也不断有人被挖走,报馆内部的人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同样遭遇过这样的挖角。 只是有的人还想继续在京城呆下去,所以才没有离开。 冯翔也被金陵那边的来人接触过,得知金陵也打算办一份自己的报纸,他绝对是高兴的,但对于金陵那边提出让他回乡为家乡报馆出一份力时,他直接拒绝了。 这个时候回去只能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