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出书版)_第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节 (第4/4页)

 后汉继后晋而立,都城建制一如后晋,分别设东京、西京和邺都。北周仍定都开封,称东京,也以洛阳为西京。

    北宋仍以开封为都城,称东京开封府,以洛阳为西京河南府。到了北宋的第三个皇帝真宗时,由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南)为开国皇帝太祖登基前镇守之地,建为南京。第四个皇帝仁宗由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境)为真宗亲征到过的地方,又建为北京,与东、西、南三京合称四京。

    高宗南渡,建立南宋,称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市)为行在所,即暂时居住的地方,仍尊开封为首都。实际上,朝廷不过借此表示不忘恢复中原的意思,开封一直在金朝占领下,南宋朝廷始终没有回到北方,临安府名为行都,实为首都。此外,由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与抗金前线淮南不过一江之隔,并且高宗也曾在此驻留过,南宋又以建康为行都。

    辽前期以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为首都。由于上京偏在北部,以幽州(今北京市)为南京,又称燕京,管理经济重心所在的燕云十六州的东部地区;以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为西京,管理燕云十六州的西部地区;以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为东京,管理原渤海国遗民。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又建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并以之为首都,以上、南、西、东四京为陪都。

    金朝沿袭辽朝旧制,也建五京。最初以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南)为首都,称上京,临潢府为北京,辽阳府为南京,大定府为中京,大同府为西京。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首都自会宁府迁至今北京市,称为中都大兴府,改南京为东京,废去临潢府的北京名号,改中京为北京,又立开封为南京,合为六京。

    元朝定都北京,称为大都,又以旧都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为陪都,并称两都。由于上都位居高原,盛夏时天气比大都城凉爽,元代皇帝差不多每年都率文武百官来上都避暑消夏。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建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以应天府为南京,设北宋故都开封府为陪都,称为北京。不久,罢去开封府的北京名号,不再作为陪都,又改称应天府为京师。洪武二年,又设朱元璋故乡临濠府(后改名凤阳府,今安徽凤阳县)为陪都,称中都。明朝第三个皇帝成祖将都城迁到北平府(今北京市),改为北京。到第六个皇帝英宗时正式将北京改称为京师,应天府重新改称南京,作为陪都。

    清朝迁都北京,称之为京师顺天府,又以旧都盛京为陪都。

    综上所述,上述城市之所以被选为陪都,主要由于它们是:——前一王朝的首都。如东汉的西京长安,三国曹魏的许昌。

    ——皇帝的家乡或“龙兴之地”。东汉的南都南阳、三国曹魏的谯,明代的中都凤阳府,都是开国皇帝的家乡。唐的北都太原则是高祖起兵的地方,为“龙兴之地”。

    ——王朝初期的首都。如明代永乐之后的南京,清代的盛京。

    ——皇帝曾经出征或暂住过的地方。如唐的蜀郡、凤翔府,北宋的大名府。

    ——政治状况有很大不同的地区的中心。如辽的东、南、西等京。

    ——在政治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地方。如唐朝的东都和东京洛阳。

    ——军事重镇。如燕的下都、三国吴的武昌。

    ——实际的权力中心,如东魏时的下都晋阳。

    就政治职能与地位而言,陪都根本不能与首都相比,在一般情况下,陪都不具有全国行政中心的职能。大多数陪都只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特别是那些因系开国君主的家乡、“龙兴之地”,或因某一位君主的经历而升为陪都的,一般仅具都城之名,而无全国行政中心之实。东汉、三国等朝以前朝首都为陪都,主要是要体现新王朝继承前朝的政治合法性,以迎合士大夫阶层的正统观念。渤海、辽、金的每一陪都实际只是每一特定地区的政治中心。

    在全国政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陪都,只是少数,以西周的洛邑、东魏的晋阳、唐代的洛阳、辽的南京最为著名。西周以洛邑作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军事中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魏高欢手握重兵,建大丞相府于晋阳,在此发号施令,晋阳成为实际的首都。唐代建洛阳为东都的目的,在于洛阳为全国漕粮中心,是控制东方的要地。唐高宗、武则天曾长期驻在洛阳,在那段时间中,主要国家大事都在洛阳决定,洛阳实际上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武则天改唐为周,干脆将首都迁到洛阳。辽代上京临潢府只是偏于一隅的政治军事堡垒,经济重心在南部的燕云十六州,南京实际是全国经济中心,政治上也有重大影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