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8节 (第4/4页)
争议之处定下来,对天下学子而言,这样一部书想来更有用处。” 周敏在旁边听着,眼中不免闪过一抹异色。这不就是朱熹老先生做过的事吗?在他之后,四书五经的经义内容,多半都是按照他定下的基调来,逐渐形成了主流的标准,也算是给科举考试定下了“标准答案”。 这可是能够配享孔庙的大人物啊,他们竟然要做跟他一样的事吗? 不过仔细想想,好像也没什么可激动的。因为他们只是提出一个方向,真正负责编书的人又不是他们。但也可以想象,那几位老先生若是听了这件事,想来绝对无法拒绝。 “不错。”唐一彦脸上露出几分兴奋之色,“这个主意好,至少我觉得我七叔肯定会答应!就算其他人还有顾虑,让他老人家帮忙劝说,效果也比咱们开口要好得多。” “那就定下来吧。”邱玹微笑道,“我虽然才疏学浅,但若能有几位给几位名师打打下手,从中受益,便也此生无憾了。” “那我回头就把计划书拿去给七叔看。”唐一彦道。 接下来商量的是如何迎接和安置几位大儒。最后决定将温泉山房靠近中间的三排院子腾出来安置他们。一排五套房子,安置三人和他们带来的学生弟子想必足够。而中间那栋楼就正好用做编书。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将这片地方收拾出来,准备迎接主人入住。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十月,受邀的三位先生也陆续到来。 先到的是秦先生,他出身关中农家,年幼时为地主家抄书,遍读经典,十七岁时已经背了一肚子的书。后来机缘巧合得到了一位官员的赏识,对方给他写了荐书,出资让他去书院跟着名师学习儒家经典,年纪轻轻就名扬天下,写出来的文章人人称赞。不过他本人无心仕途,考完了举人便背着包出门游学,踏遍万里河山之后,文章越发老辣精到,发人深省。 他本来在关中的一座山上结庐而居,收了几个弟子教导,一边精研经典、著书立说,收到唐七叔的信之后,便干脆的带上弟子和全部家当过来了。也是最有可能留在这里的一位。 然后是李先生,他年纪有些大,今年已经六十岁了,曾经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所谓的宰相。后来罢官回乡,便在家里教导儿孙为乐,还开了几亩菜地,亲手耕种,体验田园之乐,然后疯狂的写了几百首《田园杂诗》,一时传为趣闻。这一次估计是静极思动,所以就过来了,身边只带着两个学业最优秀的孙子。 最后一位郑先生,早年曾是一位风流才子,流连画舫书寓,诗词传唱天下。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回乡守孝,一守就是六年。六年之后再出现在人前时,已经不再写花团锦簇语句曼妙的诗词,反倒将一本《尚书》读得精熟,一年之内参加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点入翰林,曾为今上讲学,可惜身上名士之风太重,始终不得重用。 不过用唐一彦的话说,其实就是这位空有才情,实际上没有半点政治智慧,更不会揣摩上意,所以注定仕途不顺。他身边却是只带了一个童子,显得形影相吊。 这三位不管哪一位,走出去那是整个天下士林都要震一震的,如今却齐聚于此,让周敏震惊于唐七叔的交游广阔之外,也觉得这修书的事好像很靠谱。 唐七叔这时候已经搬到温泉山房这边来了,三位安顿下来,正好跟他做邻居。对于这里的环境,都赞不绝口。尤其是院子里的温泉汤池,更是得到了他们的一致喜爱。毕竟这会儿天气冷,泡个温泉自然十分舒适享受。 三人一路过来,行踪自然很难隐藏,所以虽然就要过年了,但不久之后,还是有不少士子找到这里来了。——当然,唐一彦安排在码头专门接送人过来的船只在其中居功甚伟。 等到十月过完时,整个温泉山房,八十套房子竟然都租出去了,其中还有一些囊中羞涩的士子是两人合租一套的。这里住满了之后,有人跑到万山新村去租房子居住,还有人预备自己在山脚结庐而居。 周敏等人面对这种情况,面面相觑了一阵,便决定,继续建房子! 不过这次建的就不是那种联排别墅了,而是类集体宿舍的那种,每人一个房间,吃饭睡觉读书都在里面。当然,租金也要低廉得多。 而这会儿,唐七叔和三位先生正坐在温泉山房中间那栋“飞虹楼”楼上,一边欣赏漫山秋色,一边谈经论道。等到告一段落之后,郑先生便叹道,“唐兄此书一出,世间风气又是一新了!” “郑兄谬赞。”唐七叔谦虚道,“只是抛砖引玉,一点浅见罢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