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春深(庶能生巧)_第12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0节 (第2/3页)

家头上。倒是阿梁你,为了故人一诺,这一辈子就耗在了孟家。咱们俩个,都过得苦啊。”

    梁老夫人低声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救命之恩?臣妾自当为孟家鞠躬尽瘁。”

    高太后弯下腰,伸手将她搀了起来坐到绣墩上:“眼下不急,先看看那阮玉郎究竟还会做些什么。倒是阿婵进宫的事,我和官家说过了。官家也说好。阿梁你可要舍得啊。”

    梁老夫人心中虽然早有了准备,却仍然心痛得难以复加。六娘从呱呱坠地开始,一个粉嫩的rou团子,在她手中一日日地长大。这十三年来,从未让她烦心过一回。一旦入了宫,惊涛骇浪还是死海无澜,她都再也看不见守不住护不着了。那十几岁的小人儿,就要独自面对这宫中事甚至将来的朝廷事。梁老夫人不由得泪眼模糊哽咽着,脖子却僵硬着,那头竟点不下去。

    高太后柔声道:“当年我想把你家三娘许给岐王做媳妇,你求了我半天,我也就算了。如今你可不能不点头了。我心里喜爱阿婵,看重阿婵。要是你肯,等过了年,就进宫来陪着我。我亲自教养她两三年,晚几年再和太子成亲。不管是谁做皇太子,她总是我大赵的皇太子妃。若是你担心她在宫里孤单,你家那个九娘,不是一贯和她最要好的?一起进宫来陪她两年也行。你尽管放心,我定当派遣十二位迎亲使,以大赵开朝以来,最隆重的皇太子妃迎亲礼,风风光光地将她迎入宫来。可好?”

    梁老夫人起身,再次拜伏在地:“请娘娘恕臣妾方才失礼了。娘娘如此爱重孟氏女,孟氏一族无不感念在心。孟梁氏谨遵懿旨!谢娘娘隆恩!”

    宫门下匙了。孟府的牛车慢慢地离了宫门。

    汴京城的夜晚喧闹如旧。唯有月光冷凝,温柔俯视这片大地。

    牛车里的梁老夫人握着贞娘的手,泪如雨下。两人默默地聆听着车轮驶过路面的声音,一片繁华,尽在身后。

    作者有话要说:  注:

    1、吃到沙子让下人不要声张的典故,出自宋仁宗。这位哥哥,历史上超级有名的节约、善良、节制。就是耳根子软。后宫妃嫔的枕边风十句他能听八句。大概因为他也是被老妈垂帘听政长大的,哈哈哈。

    2、太宗御驾亲征契丹,取自宋太宗真人真事。受了箭伤灰溜溜地回来了。其实北宋除了太祖太宗爱打仗,宋神宗也很爱打仗,因为他在位的时候国家最富有。

    3、不少考据派读者找出了不少历史信息和剧情线索。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有灵感出自历史,但糅合成小说后,还是会有不同。谢谢大家的投入和深入。还是那句话:即使不少埋线都被读者挖掘出来,甚至预估到人物的未来,我还是不会更改大纲细纲和结局的。但很高兴故事能让大家有兴趣去挖掘。成就感满满。感谢!还有许多真的是一字一句在阅读的天使们,不放过一个字。真心感谢!欢迎帮我捉虫。

    4、本章信息量极大,时间线复杂,但因为要留足后文的戏眼,只能展开至此。鉴于汴春一文的读者们实在实在太聪明了,呵呵,我只能说这些而已。

    5、楸叶:宋朝,立秋时人人都将楸叶剪出花样子,戴在头上,是应节的一种。《东京梦华录》卷八,和范成大的《立秋二绝》诗里都有提起。古人的生活充满仪式感,这个特别有意思。仪式感可以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所以平时我一个人煮方便面吃,一定要煎三片两面略焦的spam午餐rou,两根青菜水里焯过,一个双面煎的流黄荷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