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节 (第3/5页)
商人的文章刊在周报的商版上,里面详细写出了作坊收用市场霉烂黄豆搓洗暴晒后拿来制酱的事情,又透露作坊仓库常年破烂,老鼠成灾,有硕鼠落入缸中,作坊管事令人将老鼠尸体捞出便是,酱油依旧贩卖给百姓。这新闻一出,江南轰动,百年字号,被暴怒的百姓打上门,连招牌都给拆了,酱油缸全部砸破砸碎,这还不算,许多大批购买这家酱油转卖的商人找来,要让酱油商家里赔钱,到最后,官府也出面以恶意散播鼠疫的罪名把这酱油商家族全部成年男丁抓捕入狱。吴桭臣还听说这家人只剩下几个女眷在四处变卖家产,想要营救家人,眼看,是离彻底败落不远了。
可惜的是,不管这家人怎么做,吴桭臣知道没人会站出来帮忙。别看亲贵重臣人人有几个往来密切的商人,但商人,终归是被人看低的,尤其是此等jian商,消息不败露就罢了,自可高床软枕,作威作福。一旦传遍天下,谁敢站出来呢?不怕被天下百姓咒骂,遗臭万年么?这,可是读书人最恐怕的噩梦了。
一张纸,一支笔,一个人,毁灭了一个传承近五十年的大商家族。周报,由此彻底进入了人们视线。
周报一战成名,薄万青趁热打铁在江南各府都开起了报社,把扬州的立为总社。俱吴桭臣所知道的,薄万青在各县雇请当地秀才搜集新闻,有专职车马将消息送到府城筛选,汇总,决定出当期的新闻后,就地印刷,再用车马快船火速运送到各县。听说光是秀才,就请了数百人,至于印刷做工的人,运送报纸的人,在大街小巷贩卖的报童,加起来怕有数千。
吴桭臣在江南也是订了报纸的,不订不行啊。开始只是些市井轶闻,后来商贾之事他也能不关注,但八月份的时候周报上开始出现各地文人新出的诗词,甚至对先贤之言的看法注解,又有各处民风评价。文人,也是分派系的,眼看你这一派经过周报在民间大占上风,我这一派自然就要没落。你们金平县路不拾遗,难道我广南县就是处处盗匪?
民间百姓为何崇拜读书人,因为读书人能出人头地,能为父老乡梓发声撑腰,面对家乡名声之争,若不站出来,那是要被父老乡亲戳着脊梁骨痛骂的!
所以在薄万青开启出风俗志与文学谈这两版之后,各派各处的士子文人,但凡念过书识过字的,纷纷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奋笔疾书,每日送到报社的投稿几乎能把那些所谓的采编人员给淹了。也不知那薄万青是否故意,每期总会有两个对立的说辞同时刊登,如此你来我往,唾沫四溅,人脑子差点没打成狗脑子。
所以吴桭臣后来也订了报纸,不仅订了,还亲自下场写文章与人争辩,护卫吴江县的声名!但也正是这多番争辩,让吴桭臣进一步认识到周报的威力。
这报纸,真正的威力,就在于左右舆论,从此之后,民间百姓信的,就不再是所谓读书人的口口相传了!你说谁好,不是真的好,报纸说了好,那才是真的好!
可即便明白到这威力,吴桭臣还是认为这情形持续不了多久。因为周报如此便宜,成本却十分高昂,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周报用的纸,比官府书局用的纸更好,印刷的字更整齐清楚,看得出来是用了上好的印墨,还要雇请那么多秀才报童以及车马,如此种种,算下来一份才十五文,还能挣钱?买报纸的人越来越多,薄万青或者是薄万青背后的人,即使知道报纸的作用,又能支撑多久呢,除非这周报是朝廷所办,那又不同,但显然,周报和朝廷无关。
但后来吴桭臣大吃一惊,因为薄万青又出了新招,他在周报上刊登消息,表示以后的周报将印五张大纸,并留出整整一页,用来给商户们将自家的货品告知天下,取广而告之之意,这一页就叫做广告专版!
消息一传出,江南轰动,茶商,绸商,粮商,盐商,糖商等各路商家,都以重金参加报社举办的所谓投标会。最后广告专版最大的版块被扬州盐商曲家以五千两银子的价钱竞下一月,专门介绍曲家新产出的上等珍珠盐。这广告确实厉害,自广告刊登后,江南稍微讲究些的人家,吃用待客都要用曲家的珍珠盐,否则传出去就是丢了脸面。
吴桭臣曾私下估算过,广告专版一共十四个版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