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节 (第2/3页)
小打小闹的阻挠, 预想中的最大阻力并不曾出现, 即便他已筹谋多年,也不可能做到百密无一疏,可眼下的计划顺利至如此地步, 只能说明有另一个推手在帮他。 他做了这么多事,迂腐徇私、败坏朝纲的官员一个又一个被拉下台,当然不会天真地以为皇上对此一无所知,只是从未想过, 皇上不但知道许多事,还悄无声息地站在了他这一边。 仿佛多年来的憎恶都失去了意义,他沉下心, 终于开口问宋涣所做为何。 宋涣微微抬头看着他,十七八岁的少年身量不比他高,清俊的面容也仍留着几分稚气,但那双眼却平静如水, 透着一丝斩钉截铁的坚定。 宋涣说,自己做的事,不为谁,也不为帮任何人,他为的是大虞长盛不衰,为的是百姓安居乐业,为的是不让宋家的江山败在自己的手里。 他微微怔住,却见宋涣缓步走近,目光里曾经的高傲和轻蔑荡然无存,反而隐隐藏着一种疲惫的沧桑感,直视他一字一句道:“侯誉风,你愿意再信朕一回吗?” 当年依附殷家而生,离了母后和国舅便如同失去臂膀腿脚无法自立,那个软弱不堪的傀儡皇帝,已经彻底死了,如今站在他面前的,似乎是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宋涣—— 值得信任吗? 他真的能再信任这个人吗? 侯誉风望着空无一物的床帐顶,长长地叹了口气,竟难得地有些犹豫不决。 宋涣并未逼迫他给出答复,径自说了一大通话,没提过往的种种,也没提任何条件,仿佛只是单纯地为了向他表明自己的决心。 倘若还如从前的殷勤讨好,兴许他还反感排斥,但如今宋涣摆出如此坦荡的态度,倒让他心底里略微动摇了。 “……这些年我常入宫探望太妃娘娘,皇上又与娘娘亲近,自然会时有见面的……” “……皇上对我也很好,每回都会问我病情如何,还赏赐了好些珍贵的药材让我补补身子……” 熟悉的声音回响在脑海里,他很快便记起了是何人说的。 当时听了只觉得宋涣居心叵测,有些吃醋,暗忖也就小姑娘心思单纯才被他的花言巧语给骗了,可后来细想,她所说皆是亲眼所见、亲身所历的事实,并非传言,又何来蒙骗之说? 即便宋涣的城府真那么深,在他们二人面前演了八年的戏,只为了博取信任……何必呢? 八年前他已是尊贵无比的太子殿下,而他侯誉风不过是死了爹没了娘,顶着一个空头衔的世子,无权无势,宋涣到底看中他什么,值得堂堂太子那般拼命地讨好? 更不必说,他离开京城数年间,宋涣还一如既往地厚待侯苒,甚至无视殷太后的不满,时常去探望贤太妃…… 他知道贤太妃与宋涣的生母在宫中情同姊妹,但宋涣尚在襁褓时她便去世了,能有多少感情,何故冷落了抚养自己成人的太后,去亲近贤太妃?前世分明不是如此的,宋涣十分孝敬殷太后,待殷家亦是千百般的好,为何这一世却仿佛对殷家弃之敝履,转而屡屡重用他,甚至不顾先帝的叮嘱,将收回去的兵权又重新交还给他? 太多的谜团,侯誉风合上眼思索许久,直至睡意深沉才隐约冒出个念头—— 莫非宋涣也同他一样……重生了? 但随即又觉得自己太异想天开,此等事情毕竟是少之又少的,有他一个,或许再算上小姑娘一个,已经够多了,宋涣这般作为,未必就是重生的,也可能因他查到了生母之死与殷皇后有牵扯,对殷家怀恨在心,于是才默许他动手除掉殷家吧。 嗯,大抵便是如此了。 侯誉风理清思绪,终于扛不住汹涌的困意,沉沉坠入梦乡。 ****** 春沐刚过,恢复早朝的第一日,几位御史大夫便给户部尚书李培和工部尚书朱平启两人狠狠参了一本,皇上见那上头罗列的罪状与查证事实,气得险些撕了奏折,立刻下令将他们革职,封府查抄。 不出半月,刑部尚书李大人将查获的罪证一一呈上,罪名确凿,李培畏罪潜逃暂且下落不明,朱平启则抵死不肯认罪,被大理寺的人抓进牢里亟待审讯。闻说殷右相为此事与皇上谈了好几回话,不理政事的太后也旁敲侧击劝过他,皇上皆未应承什么,只道查出来有便是有,无人污蔑刁难,也无人能包庇他们。 这话一出,殷家兄妹便无话可说了—— 再说可就成“包庇”了,依大虞律例,包庇与主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