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节 (第3/6页)
所以,这次祭天,不管朝上文武百官怎么想,既然已经办了,那就不能出差错,不然,就要出大乱子了。现在的朝廷,天灾未尽,内里空虚,能撑这么多年,靠的也就是大朔前几位英主打下来的底子,能让百姓们还不至于饿的要造反。不夸张的说,先帝要是再活十年,大朔还在不在都是个问题。这次祭天,固然有乾封帝想炫耀功绩的意思,但里面未尝没有安定民心的打算,陛下要做中兴之主,要是在这节骨眼被东宫扯了后腿,呵呵,那废储就指日可待了。 东宫停顿的时间太久了,不仅皇帝的脸色沉墨似铁,祭坛底下的人也由开始的窃窃私语变成了堂而皇之的声讨,“太子要完了!”赵秉安心里咯噔一声,道出了在场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一个忤逆上天的储君何堪为君,东宫如果现在不能翻盘那就彻底没戏了。原本这和赵秉安没什么干系,可偏偏永安侯府赵家早就被绑到了东宫这条大船上,他的叔伯兄弟又都担任要职,要是东宫现在就倒了,那赵家先不提能不能保全,最起码手上的政治资源一定会被旁边那些虎视眈眈的人剥得一干二净,如果是诚王即位的话,恐怕赵家三代以内都不要想进中枢了。换句话说,赵秉安的前程,没了! 永安候老爷子现在都悔死了,他当初就不该跟东宫接触,一个太子太保的衔能说明什么呢,当今又没直接点明他们赵家非要给太子出力,他就装傻充楞东宫又能拿他怎么样,就算给他甩脸子也总比现在全家的前程都毁了的好。老爷子的脑子里现在在竭力回想自家的关系网,看看能不能找到几个人和诚王那边搭上线,他们永安侯府再怎么说也算是实力强劲的勋贵,老五又是首辅的乘龙快婿,要是抢先改投诚王,应该能保住自家的地位吧。唉,老三家的五丫头许出去的太早了,要不然送进诚王府,那就稳妥了。 事态慢慢变得不可控制,国子监生里面很多人开始把矛头直指祭坛上的太子,扬言“储君不肖,天弃东宫”,旁边禁军的刀早就拔出了刀鞘,但无奈,眼前这帮监生都是名门之后,父兄皆是朝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今天要真敢给这帮儒生见血,那就是跟朝上的诸位大人结了仇了。所以,禁军在旁边,抓人不是,不抓人也不是,都烦躁的很。 赵秉安捏着袍角,脑子里飞快的翻涌着这件事的始末。东宫的祭文是礼部草拟,内阁预览,最后交由钦天监封存,在祭天当天,礼部再次开封阅览,确认无误才会交由钦天监正呈上去的。钦天监正副使都是东宫的人,要不然也轮不到他们负责太子祭文的保管,而内阁是不会掺和这件事的,那唯一剩下的就是礼部了,当然最有可能的就是礼部的人和钦天监两相勾结,一起给东宫挖了个这么大的坑。 赵秉安这么一想,脑子里的弦崩得更紧了,礼部,那是邵家的大本营啊!这件事要真栽在礼部头上,邵家得先脱一层皮,他老师和岳丈倒是没什么,两个读书人,背后又挺着湖湘书院,怎么得也不会动到他们头上。可邵府的其他人可就未必了,不说别的,参与这次大典的礼部左侍郎邵文熙恐怕就难辞其究,原本他再熬几年,等唐尚书走了马上就能坐上礼部的一把手了,而且他身上还兼着文华阁大学士,这可是入阁前必担官职,现如今只怕都悬了。 情势马上就要控制不住了,赵秉安攥紧拳头,回头问了身后太学馆诸生一句,“诸兄可愿与明诚一道,正乾坤,匡社稷!” 第58章 祭天(三) “夫仁民则昌,德盛则兴。煌煌我祖, 万世垂功;开先立极, 泽被寰瀛。播谷艺桑, 肇启畜牧农耕;制礼作乐, 创立制度文明。足历海岱,亲政以建伟业;心劳崆峒,爱民而效圣能。舟车指南,八荒交通;州土市朝,宇内绥宁。抚度四方,万国和融。奠基华夏,百族盛兴。唯力是奉, 唯德是行。……”一道清脆而坚定的声音在国子监方阵响起, 随着文赋渐进, 少年人独有的沙哑之声愈发尖利,显出一股一往无前的气势来! 这是太宗亲自给太祖起草的悼文,大气磅礴,当今现在还不见得用得起这篇文章, 但情势所逼, 现在要脱身,就只能指着这篇赋了。 赵秉安用尽平生所学将这篇悼文改成了颂歌,掐头去尾,完全就是为了迎合今天的主题。一开始,太学馆里的学生都不愿意陪赵秉安冒险,他们里面虽然有不少也是东宫一脉, 但他们都习惯了一旦出事父兄顶在前面,再说他们还是未出监的学生,能做什么呢。可瞧着眼前的小师弟,纵使吼得声嘶力竭,依旧气势如虹,小小的身影似乎藏着用不完的力气,从他身上透出来的坚毅让他们这些自称师兄的人都自惭形愧! “夫仁民则昌……懿德仁勋,世代相颂。汩水盈盈,粟山苍苍;古柏凝翠,春花吐芳。告慰天地,敬献心香。”“告慰天地,敬献心香。”越来越多的太学馆生被带动起来,开始随着节奏大声颂念,一股浩然的气势直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