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4节 (第3/5页)
报的习惯,条件好的把省报日报各种权威报纸都定一遍,学生党就跟同学朋友共享一份报纸,但不管哪种情况,可以预见的是,在各家省级报纸的转栽下,欣荣想要被广为人知是很轻易的事。 说不定这些权威报纸的广告威力,一点都不输于国家台黄金时段,而且国家台的黄金时段只要舍得砸钱,也不是没有机会上的,让日报这样的报纸带头给自己“写软文”,才是真正的可遇不可求。 所以,光是为了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的媒体朋友们,全公司早已严阵以待。需要接待的媒体太多了,就算郁白文一天啥事都不干,专门接受采访了,也不是两三天就能忙完的。 现在又是欣荣最忙的时候,许昕华能推迟回分公司的计划,留在总部帮他处理大部分日常文件,也不代表郁白文就能一心一意的去接受各方采访,至少生意场上的朋友们,就需要他亲自去应酬。 说起来,随着欣荣“名声大噪”,许昕华和郁白文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 在这之前,许昕华在羊城商人圈子的风评也还不错,是公认的低调能干还不爱出风头。当然欣荣刚开始冒头的时候,她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副总受到的关注,其实不比郁白文少,而且还不是那种善意的关注,毕竟“女性、美貌惊人、低学历无背景”,许昕华身上带着这些标签,她的上位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但是随着郁白文负责对外应酬,那么个活色生香的女副总却奔赴工作最前线,隔三差五的出差奔波,外界也渐渐意识到,欣荣这位女副总的上位,应该不是靠美貌,否则他们就该物尽其用,把她推出来应酬,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许昕华和郁白文与众不同的分工,算是跌破了外界的眼镜,而许昕华也就此低调下去,她没什么背景,股份也是内部高层才知道,她这副总除了合作商们看重,在外人眼里还真不值得太过关注。 在许昕华被日报点名夸了之后,情况又不一样了,日报称她和郁白文是“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应该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其实这话不是日报直接夸的,他们转载了晚报那几乎全篇都在歌功颂德的报道,在不知内情的人看来,日报既然会一字不删的转载,说明他们也是赞同晚报的意思,就等于日报也在夸许昕华和郁白文。 被日报点名夸奖,许昕华瞬间身价倍增,她在短短几天里,收到了数十份活动邀请,甚至有不少神通广大的人,电话打到了她手机上,不只是联络感情和谈合作,还有些人为了高薪挖角,诚意十足。 许昕华保持一贯的风格,所有来电都客客气气的应答,挂完电话就抛之脑后。不用脑子想都知道,郁白文遇到的追捧,肯定比她更多,而他作为欣荣的“发言人”,就不能像她那样无差别的拒绝所以邀请,有一些活动和应酬他只能亲自到场。 所以郁白文专门列了个行程表,每天不超过四个小时的采访时间,接待以及安排各家媒体单位顺序的工作,就交给公关部了。 就这样的安排,郁白文已经分身乏术了,正如许昕华最初想的那样,他把几乎从没插手过公司事物的老爷子请出山了,商会和政府牵头的一些活动就由老爷子出面,郁白文身上的担子才轻了不少。 不过郁白文忙得焦头烂额,许昕华也没好多少,广告开始生效,几乎没有给缓冲时间,各市的门店直接迎来了比年前更旺的旺季,再热闹一点的门店可以说是人山人海。 人流量大才能有高销量,只是流量过大势必会带来一些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人手不足,服务难免不够周到,可能会给第一次进店的顾客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其次是现场过于混乱,给顾客不好的消费体验,同时也会造成管理混乱,货物清点不及时,甚至出现失窃的情况。 这个时候,公司员工几乎都是从门店选拔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了,分店和总部的员工加起来有数百人,像林秀玉她们是从普通店员到店长,一步一步升上来的,对门店工作得心应手,再能干点的甚至一个人能抵好几个店员,焦头烂额的时候,公司留少部分人应付日常工作,其他人则分派各门店支援。 饶是如此,也不过勉强应付而已,分公司和总部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